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18页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0.2.1 国内外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0.2.2 国内外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0.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0.4.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及国际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页 |
1.2 企业竞争力理论 | 第18-20页 |
1.3 国际竞争力理论 | 第20-21页 |
1.4 国际合作理论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海洋油气开发和国际合作现状 | 第22-34页 |
2.1 国际海洋油气开发及国际合作现状 | 第22-30页 |
2.1.1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 第22-23页 |
2.1.2 国际海洋油气开发现状及产量变化趋势 | 第23-26页 |
2.1.3 国际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现状 | 第26-28页 |
2.1.4 国际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趋势 | 第28-30页 |
2.2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及对外合作现状 | 第30-34页 |
2.2.1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储量分布及开发现状 | 第30-32页 |
2.2.2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对外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32-34页 |
3 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 第34-57页 |
3.1 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原理及步骤 | 第34-37页 |
3.2 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37-49页 |
3.2.1 构建海洋油企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层次模型 | 第37-40页 |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4页 |
3.2.3 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单层次灰色评价 | 第44-48页 |
3.2.4 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 | 第48-49页 |
3.3 我国海洋油企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 第49-57页 |
3.3.1 资源规模实力 | 第49-50页 |
3.3.2 市场竞争力 | 第50-51页 |
3.3.3 经营管理能力 | 第51-52页 |
3.3.4 盈利能力 | 第52-53页 |
3.3.5 国际经营能力 | 第53-54页 |
3.3.6 发展创新力 | 第54-55页 |
3.3.7 国际竞争力 | 第55-57页 |
4 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 | 第57-72页 |
4.1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历史 | 第57-60页 |
4.1.1 “引进来”阶段(1982-1992) | 第57-58页 |
4.1.2 “走出去”阶段(1992-2005) | 第58-60页 |
4.2 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合作环境及风险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4.2.1 我国海洋油企国际合作内外环境分析 | 第60-61页 |
4.2.2 我国海洋油企国际合作的主要风险因素 | 第61-63页 |
4.3 当前海洋油气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及未来展望 | 第63-72页 |
4.3.1 当前海洋油气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分析 | 第63-68页 |
4.3.2 未来我国海洋油气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展望 | 第68-72页 |
5 对策建议 | 第72-76页 |
5.1 提高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 | 第72-74页 |
5.1.1 加强深水技术创新,培育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优势 | 第72页 |
5.1.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油气资源储备战略 | 第72-73页 |
5.1.3 注重科技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 第73页 |
5.1.4 提高成本控制和生产经营能力 | 第73页 |
5.1.5 加速向跨国油气企业转变 | 第73-74页 |
5.2 加强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 | 第74-76页 |
5.2.1 加强政府的支持作用 | 第74页 |
5.2.2 加强国内外战略联盟 | 第74-75页 |
5.2.3 谨慎防范国际海洋油气合作风险 | 第75页 |
5.2.4 灵活选择国际海洋油气合作模式 | 第75-76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