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目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我国饮用水源现状 | 第15-17页 |
1.2 饮用水源修复技术 | 第17-27页 |
1.2.1 生态浮岛修复技术 | 第17-21页 |
1.2.2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 | 第21-24页 |
1.2.3 植物-微生物耦合工艺研究 | 第24-2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固定化生物膜—生态浮岛组合工艺修复性能研究 | 第29-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2.1 不同水生植物的比较研究 | 第32-35页 |
2.2.2 固定化生物膜-水生植物组合工艺修复性能研究 | 第35-40页 |
2.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低温水生植物优选与强化生物膜富集研究 | 第42-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42-43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43-45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2.1 耐寒水生植物比较研究 | 第46-48页 |
3.2.2 不同填料生物膜修复性能研究 | 第48-51页 |
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新型固定化生物膜—生态浮岛耦合工艺研发 | 第52-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52-53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4.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1页 |
4.2.1 新型固定化生物膜-生态浮岛耦合工艺修复性能研究 | 第57-65页 |
4.2.2 冬季低温条件新型固定化生物膜—生态浮岛耦合工艺运行性能强化 | 第65-71页 |
4.3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页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3-74页 |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