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Aspen plus的介绍 | 第16-18页 |
第2章 IGCC系统模型建立 | 第18-32页 |
2.1 IGCC系统的流程构成 | 第18页 |
2.2 常规IGCC各子系统的建模 | 第18-29页 |
2.2.1 气化炉 | 第18-21页 |
2.2.2 合成气除尘 | 第21-22页 |
2.2.3 脱硫环节 | 第22-23页 |
2.2.4 硫回收 | 第23-26页 |
2.2.5 空分系统 | 第26-27页 |
2.2.6 燃气轮机 | 第27-28页 |
2.2.7 蒸汽动力系统 | 第28-29页 |
2.3 基于IGCC的燃烧前CO_2捕集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3.1 变换反应 | 第29-30页 |
2.3.2 酸气分离单元 | 第30页 |
2.3.3 CO_2压缩液化与净化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燃烧前CO_2捕集技术在IGCC系统中的应用 | 第32-43页 |
3.1 采用MDEA脱酸气的燃烧前CO_2捕集技术 | 第32-33页 |
3.2 燃烧前CO_2捕集技术的工艺流程 | 第33-36页 |
3.2.1 水-气变换反应 | 第33-34页 |
3.2.2 MDEA脱酸气流程 | 第34页 |
3.2.3 湿法氧化硫回收 | 第34-35页 |
3.2.4 CO_2压缩液化与纯化工艺 | 第35-36页 |
3.3 燃烧前CO_2捕集流程的模拟 | 第36-38页 |
3.3.1 合成气和变换反应参数 | 第36页 |
3.3.2 湿法氧化硫回收溶液浓度的选定 | 第36-37页 |
3.3.3 流程的能量和物料消耗 | 第37-38页 |
3.3.4 酸气的脱除效果 | 第38页 |
3.4 燃烧前CO_2捕集对IGCC发电系的影响 | 第38-42页 |
3.4.1 燃烧前CO_2捕集对IGCC供电效率的影响和碳减排效果 | 第38-39页 |
3.4.2 抽蒸汽造成汽轮机出力下降 | 第39-40页 |
3.4.3 变换反应带来煤气化学能的损失 | 第40-41页 |
3.4.4 CO_2捕集增加动力设备电耗 | 第41-42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第4章 燃烧前CO_2捕集对采用不同气化炉的IGCC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3-57页 |
4.1 系统流程配置 | 第43-44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4-48页 |
4.2.1 气化炉 | 第45页 |
4.2.2 煤气净化 | 第45-47页 |
4.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配置 | 第47-48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48-50页 |
4.3.1 气化炉的模拟结果和比较 | 第48-49页 |
4.3.2 CO_2捕集效果及最终结果 | 第49-50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50-55页 |
4.4.1 不同IGCC系统中变换反应的影响和煤气能量的转化 | 第50-52页 |
4.4.2 CO_2捕集对系统供电效率和厂用电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3 IGCC系统最终能量转换的分析与讨论 | 第54-55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55-57页 |
第5章 两种脱酸气流程的比较 | 第57-65页 |
5.1 两种脱酸气流程的介绍 | 第57-58页 |
5.1.1 Selexol脱酸气结合Claus硫回收流程 | 第57-58页 |
5.1.2 MDEA脱酸气结合湿法氧化硫回收流程 | 第58页 |
5.2 流程模拟及结果 | 第58-60页 |
5.2.1 条件设定 | 第58-59页 |
5.2.2 模拟结果 | 第59-60页 |
5.3 流程比较及对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60-63页 |
5.3.1 吸收剂的性质比较 | 第60-61页 |
5.3.2 流程复杂性的比较 | 第61-62页 |
5.3.3 能耗的比较 | 第62-63页 |
5.3.4 脱酸气效果的对比 | 第63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