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 第11-17页 |
1.1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内涵 | 第11-14页 |
1.1.1 责任担当的内涵 | 第11-13页 |
1.1.2 责任担当教育的内涵 | 第13-14页 |
1.2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1.2.1 明确应担当的责任是大学生担当教育的首要内容 | 第14-15页 |
1.2.2 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2.3 责任担当情感的激发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16页 |
1.2.4 责任担当能力的深化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 第16-17页 |
1.2.5 责任担当行为的引导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核心内容 | 第17页 |
2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7-26页 |
2.1 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 第18-21页 |
2.1.1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需要负责任的人才 | 第18-19页 |
2.1.2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负责任敢担当的人才 | 第19-20页 |
2.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负责任敢担当的人才 | 第20-21页 |
2.1.4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需要负责任敢担当的人才 | 第21页 |
2.2 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1-24页 |
2.2.1 有利于增强社会使命感,形成人人负责的社会风气 | 第22页 |
2.2.2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 第22-23页 |
2.2.3 有利于形成人人爱岗敬业的职业风气 | 第23-24页 |
2.3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4-26页 |
2.3.1 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激发正能量 | 第24页 |
2.3.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 | 第24-26页 |
3 大学生责任担当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6-53页 |
3.1 大学生责任担当现状 | 第26-43页 |
3.1.1 自我责任现状:自我人生态度积极,但行为能力欠缺 | 第27-30页 |
3.1.2 人际责任现状:人际情感深厚,但责任担当能力不足 | 第30-38页 |
3.1.3 人类责任现状:集体主义精神尚可,民族荣誉感强 | 第38-43页 |
3.2 大学生责任担当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43-53页 |
3.2.1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双重影响 | 第43-45页 |
3.2.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强烈冲击 | 第45-46页 |
3.2.3 学校责任担当教育弱化 | 第46-48页 |
3.2.4 家庭责任担当教育的缺失 | 第48-51页 |
3.2.5 大学生责任担当主体意识淡薄 | 第51-53页 |
4 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53-67页 |
4.1 社会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 第53-57页 |
4.1.1 政府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提供政治保障 | 第53-54页 |
4.1.2 新媒体发挥正能量舆论导向作用 | 第54-55页 |
4.1.3 用人单位重视对应聘大学生的德育考评 | 第55-56页 |
4.1.4 民众弘扬责任担当之风 | 第56-57页 |
4.2 学校发挥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57-62页 |
4.2.1 完善责任担当教育目标体系 | 第58-59页 |
4.2.2 健全责任担当教育的评价机制 | 第59-61页 |
4.2.3 构建积极健康的责任担当校园文化 | 第61-62页 |
4.3 家庭发挥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62-64页 |
4.3.1 家长以身作则,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 第62-63页 |
4.3.2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责任担当教育 | 第63-64页 |
4.4 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提升责任担当主体意识与能力 | 第64-67页 |
4.4.1 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责任担当修养 | 第64-65页 |
4.4.2 在实践中提升承担责任的能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