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校车使用现状及法规介绍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校车使用现状及法规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校车使用现状及法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校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校车被动安全性研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校车被动安全性研究 | 第16-18页 |
1.4 汽车轻量化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校车侧翻有限元理论及碰撞标准简介 | 第22-29页 |
2.1 校车侧翻有限元理论 | 第22-26页 |
2.1.1 基本力学模型与方程 | 第22-25页 |
2.1.2 显式时间积分算法 | 第25-26页 |
2.1.3 沙漏控制 | 第26页 |
2.1.4 接触控制 | 第26页 |
2.2 工程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2.3 ECE-R66 法规简介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校车车身基本性能分析 | 第29-44页 |
3.1 校车车身骨架 CAD 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2 校车车身 CAE 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3.2.1 几何模型前处理 | 第30-31页 |
3.2.2 模型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3.3 静力分析理论 | 第32-33页 |
3.4 载荷处理 | 第33页 |
3.5 校车车身刚度分析 | 第33-36页 |
3.5.1 车身弯曲刚度 | 第33-34页 |
3.5.2 车身扭转刚度 | 第34-36页 |
3.6 校车车身模态分析 | 第36-40页 |
3.6.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36-38页 |
3.6.2 模态分析 | 第38-40页 |
3.7 校车车身强度分析 | 第40-43页 |
3.7.1 加速工况强度 | 第41页 |
3.7.2 制动工况强度 | 第41-42页 |
3.7.3 转弯工况强度 | 第42-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校车侧翻碰撞安全性分析及结构改进 | 第44-53页 |
4.1 侧翻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4.1.1 建立生存空间 | 第44-45页 |
4.1.2 建立整车其他部件模型 | 第45-46页 |
4.1.3 建立校车侧翻有限元模型 | 第46-48页 |
4.2 侧翻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3 车身结构改进研究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校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 第53-70页 |
5.1 校车车身骨架刚度及模态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5.2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轻量化 | 第55-60页 |
5.2.1 灵敏度基本理论 | 第55-56页 |
5.2.2 灵敏度运算分析 | 第56-58页 |
5.2.3 车身轻量化优化研究 | 第58-60页 |
5.3 基于正交试验-多目标优化的钢铝镁复合车身研究 | 第60-69页 |
5.3.1 轻量化材料与工艺选择 | 第60-62页 |
5.3.2 基于正交试验的钢铝镁复合车身研究 | 第62-65页 |
5.3.3 钢铝镁复合车身的多目标形貌优化 | 第65-67页 |
5.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