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舱的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电动汽车及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第11页
    1.2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第11-14页
    1.3 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车用 LiFePO4/C 动力电池的热特性研究第22-41页
    2.1 LiFePO4/C 动力电池的产热原理第22-23页
    2.2 LiFePO4/C 动力电池性能的温度特性实验研究第23-27页
        2.2.1 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第23-24页
        2.2.2 电池内阻的温度特性第24-26页
        2.2.3 开路电压的温度特性第26-27页
    2.3 LiFePO4/C 动力电池三维热模型研究第27-37页
        2.3.1 LiFePO4/C 动力电池结构第28页
        2.3.2 电池单体热模型的建立第28-31页
        2.3.3 热物理参数的确定第31-32页
        2.3.4 产热速率第32-33页
        2.3.5 边界条件第33-34页
        2.3.6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第34-35页
        2.3.7 电池三维热模型的实验验证第35-37页
    2.4 基于热模型的 LiFePO4/C 电池单体热特性分析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HEB 电池舱的热传递原理研究第41-52页
    3.1 HEB 动力系统第41-43页
        3.1.1 动力电池组在 HEB 上的布置第41-42页
        3.1.2 动力电池组在 HEB 电池舱中的散热方法第42-43页
    3.2 HEB 电池舱的热传递理论研究第43-48页
        3.2.1 电池舱内产热数学模型第43页
        3.2.2 风冷散热下电池舱内传热数学模型第43-48页
        3.2.3 电池舱产热及传热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求解方法第48页
    3.3 电池组散热的评价指标与分析方法第48-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HEB 电池舱热特性的仿真分析第52-69页
    4.1 HEB 几何模型第52-54页
        4.1.1 HEB 电池舱几何模型第52-53页
        4.1.2 电池箱几何模型第53-54页
    4.2 CFD 计算网格第54-55页
    4.3 计算的初始、边界条件与工况第55-59页
        4.3.1 电池舱的边界条件第56页
        4.3.2 电池箱出入口边界条件第56-57页
        4.3.3 电池箱表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与温度采集实验第57-58页
        4.3.4 计算工况第58-59页
    4.4 HEB 电池舱的热特性分析第59-67页
        4.4.1 HEB 电池舱内空气流动特性分析第60-61页
        4.4.2 HEB 电池箱内空气流动与传热分析第61-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HEB 电池舱的温度实验与分析第69-76页
    5.1 实验方法第69-71页
        5.1.1 实车行驶下的 LiFePO4/C 动力电池温度测试第69-70页
        5.1.2 LiFePO4/C 动力电池箱充放电试验第70-71页
    5.2 实验分析第71-75页
        5.2.1 实车行驶下的 LiFePO4/C 动力电池温度测试结果分析第71-73页
        5.2.2 LiFePO4/C 动力电池箱充放电试验结果分析第73-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HEB 电池箱均匀散热结构及其方法研究第76-93页
    6.1 降低电池箱内热量滞留的风冷散热方法第76-83页
        6.1.1 电池箱的散热结构及其原理第76-78页
        6.1.2 CFD 仿真模型第78-79页
        6.1.3 仿真验证第79-83页
    6.2 基于均匀散热的可交替变换送风方向的风冷散热方法第83-92页
        6.2.1 电池箱的散热结构及其原理第85-88页
        6.2.2 仿真验证第88-92页
    6.3 本章小结第92-93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多模式驱动系统设计、建模及仿真平台搭建
下一篇:校车侧翻CAE分析及车身结构轻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