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探究 | 第15-16页 |
2.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媒介研究 | 第16-19页 |
(1) 家庭对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学校对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 第17页 |
(3) 同辈群体对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4) 大众传播媒介 | 第18-19页 |
3. 评价 | 第19页 |
(1) 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19页 |
(2) 拓展研究内容 | 第19页 |
(3) 深化研究途径 | 第19页 |
三、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一) 政治社会化 | 第19-20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 | 第20页 |
(三) 农村小学生政治认知 | 第20页 |
(四) 农村小学生政治情感 | 第20页 |
(五) 农村小学生政治态度 | 第20-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文献法 | 第21页 |
(二) 教育调查法 | 第21-22页 |
1. 访谈法 | 第21页 |
2.观察法 | 第21-22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 第24-27页 |
一、 获取政治认知,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 第24-25页 |
二、 形成政治情感,为其爱党、爱国、爱人民奠定基础 | 第25-26页 |
三、 端正政治态度,为农村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27-42页 |
一、 低年级(1~2 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27-33页 |
(一) 健康和安全:低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 | 第28-29页 |
1.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 第28页 |
2. 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学生安全生活的保障 | 第28页 |
3. 指导学生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 第28-29页 |
(二) 愉快和积极:低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调 | 第29-30页 |
1. 愉快和开朗:积极的生活体验 | 第29页 |
2. 积极向上:自我发展的需要 | 第29-30页 |
3. 面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生活态度的试金石 | 第30页 |
(三) 责任和爱心:低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道德需求 | 第30-32页 |
1. 诚实负责、关爱他人 | 第30-31页 |
2. 遵守社会规范 | 第31页 |
3. 爱集体、爱农村、爱祖国 | 第31-32页 |
(四) 创新和实践:低年级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32-33页 |
1.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 第32页 |
2.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 第32-33页 |
二、 中年级(3~4 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33-37页 |
三、 高年级(5~6 年级)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37-42页 |
1. 高年级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 第38页 |
2. 高年级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生活 | 第38页 |
3. 高年级农村小学生的学校生活 | 第38-39页 |
4. 高年级农村小学生的村社生活 | 第39页 |
5. 我们的国家 | 第39-40页 |
6. 我们共同的世界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2-50页 |
一、 农村小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一) 政治认知基本正确,重要性政治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 第43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 | 第43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一) 农村小学生政治情感高尚但发展不均衡 | 第44-45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因素 | 第45页 |
三、 农村小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一) 农村小学生的政治态度的现状 | 第45-49页 |
(二) 影响农村小学生政治态度的因素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第50-61页 |
一、 通过家庭 | 第50-53页 |
二、 通过学校 | 第53-56页 |
三、 通过同辈群体 | 第56-58页 |
四、 通过大众传媒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法 | 第61-72页 |
一、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方法——明示 | 第61-68页 |
(一) 灌输:必不可少的政治社会化方法 | 第61-63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理论灌输的形式 | 第63-65页 |
(三) 农村小学生政治理论灌输的方法 | 第65-68页 |
二、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辅助方法——暗示 | 第68-69页 |
三、 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应“明示”与“暗示”相结合 | 第69-72页 |
1. 将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交叉综合到其他学科中 | 第69-70页 |
2. 利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 | 第70-71页 |
3. 重视农村小学教师模范作用和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一) 专著类 | 第73页 |
(二) 学位论文类 | 第73-74页 |
(三) 期刊论文类 | 第74-76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6-80页 |
(一) 个人基本情况 | 第76页 |
(二) 家庭 | 第76-77页 |
(三) 学校 | 第77页 |
(四) 同辈群体 | 第77页 |
(五) 大众传播媒介 | 第77页 |
(六) 政治认知 | 第77-78页 |
(七) 政治情感 | 第78页 |
(八) 政治态度 | 第78-79页 |
(九) 农村小学生政治理论灌输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