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门墩”的审美价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传统建筑中门墩儿的概述 | 第16-30页 |
2.1 门墩儿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门墩儿的分类 | 第17-21页 |
2.2.1 抱鼓石门墩儿 | 第17-20页 |
2.2.2 书箱式门墩儿 | 第20-21页 |
2.2.3 兽首型圆雕门墩儿 | 第21页 |
2.3 不同地域的门墩 | 第21-28页 |
2.3.1 京津门墩儿 | 第22-24页 |
2.3.2 河东门墩 | 第24-26页 |
2.3.3 陕甘门墩儿 | 第26页 |
2.3.4 徽派门墩儿 | 第26-28页 |
2.3.5 湖广门墩儿 | 第28页 |
2.4 目前门墩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保护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门墩儿的美学价值分析 | 第30-38页 |
3.1 对“美”的理解 | 第30页 |
3.2 “价值”的概念 | 第30-31页 |
3.3 传统建筑中门墩的美学要素 | 第31-37页 |
3.3.1 文化传承 | 第31-32页 |
3.3.2 空间形式 | 第32-33页 |
3.3.3 造型语言 | 第33-35页 |
3.3.4 技术要素 | 第35-37页 |
3.4 传统建筑中门墩儿的取材分类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门墩儿的昌盛文化 | 第38-50页 |
4.1 传统建筑中门墩的历史性及地域性 | 第38-40页 |
4.1.1 历史性 | 第38-39页 |
4.1.2 地域性 | 第39-40页 |
4.2 传统建筑中门墩的艺术美感 | 第40-43页 |
4.2.1 形式美 | 第40-42页 |
4.2.2 力量美 | 第42页 |
4.2.3 装饰美 | 第42-43页 |
4.3 门墩儿与传统建筑的联系 | 第43-44页 |
4.3.1 空间环境 | 第43-44页 |
4.3.2 建筑环境 | 第44页 |
4.4 传统建筑中门墩的人文主义情怀 | 第44-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毕业创作实践 | 第50-57页 |
5.1 创作目标 | 第50页 |
5.2 方案创作设计及创作思路 | 第50-52页 |
5.2.1 创作动机 | 第50-51页 |
5.2.2 方案的创作设计 | 第51-52页 |
5.2.3 方案确定 | 第52页 |
5.3 创作过程 | 第52-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