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的价值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上册)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7页
    (一)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页
        2、现实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5页
        1、相关原著第12-13页
        2、相关研究书籍第13-15页
        3、相关文章第15页
    (三)、研究方法,论文思路,创新点及不足第15-17页
        1、研究方法第15-16页
        2、论文思路第16页
        3、创新点和不足第16-17页
一、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概述第17-25页
    (一) 范文澜历史研究的相关背景第17-21页
        1、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第17-18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需要第18-19页
        3、范文澜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诚挚追求第19-20页
        4、范文澜对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个人体认与强烈认同第20-21页
    (二) 范文澜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第21-24页
        1、负责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机构第21-22页
        2、首次采用唯物史观著述中国古代通史第22-23页
        3、开创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作中国近代史第23-24页
    (三) 范文澜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第24-25页
        1、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第24-25页
        2、范文澜的历史研究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第25页
二、《中国近代史》(上册)的主要观点第25-37页
    (一) 论证毛泽东的近代史观点第25-31页
        1、论证毛泽东“两个过程”说第26-28页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第28-30页
        3、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30-31页
    (二) 范文澜对近代史的创新理解第31-37页
        1、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第31-33页
        2、近代史分期的主张第33-35页
        3、与世界史的联系和精当的论断第35-37页
三、《中国近代史》(上册)的理论特色第37-47页
    (一) 与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之不同第37-41页
        1、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第37-39页
        2、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不同理解第39-40页
        3、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的不同理解第40-41页
    (二) 与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之不同第41-44页
        1、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郭廷以的实证主义史学第41-42页
        2、范文澜与郭廷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第42-44页
    (三) 《中国近代史》(上册)的理论特色的形成,发展及作用第44-47页
        1、毛泽东史学观点的提出与发展及其对范文澜学术研究的影响第44-45页
        2、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第45-46页
        3、与“非马派”“反马派”历史观的竞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独特魅力第46-47页
四、《中国近代史》(上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47-57页
    (一) 在历史研究层面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7-50页
        1、理论上力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之“神似”第47-48页
        2、思想上以历史研究佐证毛泽东的历史观第48-50页
    (二) 注重历史研究的经世致用第50-53页
        1、文化战线的重要成果,干部教育重要文本第50-51页
        2、批判复古反动思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51-53页
        3、充分体现学术对革命及政治的服务作用第53页
    (三)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范例第53-57页
        1、第一部深入采用唯物史观写作的中国近代史著作第53-55页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发展第55-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陕苏区女性生活变迁研究
下一篇:民国私营银行经营风险法律规制研究--兼谈对我国当下发展民营银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