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基础理论 | 第13-18页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界定 | 第13-15页 |
2.1.1 不良贷款的界定 | 第13页 |
2.1.2 不良贷款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3 不良贷款的负面影响 | 第14-15页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5页 |
2.2.2 信用论 | 第15-16页 |
2.2.3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 第16页 |
2.2.4 贷款勉强理论 | 第16-17页 |
2.2.5 困境银行经营行为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历史 | 第18-20页 |
3.1.1 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情绪 | 第18页 |
3.1.2 政府经济政策 | 第18-19页 |
3.1.3 信用体系环境 | 第19页 |
3.1.4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 第19-20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20-25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状况分析 | 第20-23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状况分析 | 第23-25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负面效应 | 第25-27页 |
3.3.1 对银行自身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2 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7-40页 |
4.1 建行M分行及其不良贷款简介 | 第27-31页 |
4.1.1 建行M分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 | 第27-29页 |
4.1.2 建行M分行贷款统计分析—成因分类 | 第29-31页 |
4.2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4.3 不良贷款产生原因 | 第32-40页 |
4.3.1 例证一:对某实业开发公司贷前调查不深入,贷后回收遗后患 | 第32-35页 |
4.3.2 例证二:A自来水公司由于无法落实还款来源产生可疑类贷款的处理 | 第35-37页 |
4.3.3 案例三:Z公司由于经营恶化导致不良贷款的处理 | 第37-38页 |
4.3.4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有效防控的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 第40-48页 |
5.1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的防范 | 第40-44页 |
5.1.1 构建适合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管理组织架构 | 第40-41页 |
5.1.2 成立企业事业部 | 第41-42页 |
5.1.3 完善担保方式 | 第42页 |
5.1.4 加强人员和系统建设,提前防范不良贷款风险 | 第42-43页 |
5.1.5 完善风险追责体系,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 第43页 |
5.1.6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前的不良贷款风险评价体系 | 第43-44页 |
5.2 建行M分行不良贷款的化解 | 第44-48页 |
5.2.1 转变信贷经营模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 第44页 |
5.2.2 紧跟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 第44-45页 |
5.2.3 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 第45页 |
5.2.4 完善不良贷款风险审查要求 | 第45-46页 |
5.2.5 完善供应链不良贷款机制 | 第46-47页 |
5.2.6 合理设计融资方案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