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青少年恶逆变的影响因素及社工介入研究--以S的个案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1-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深度访谈法第11-12页
        1.3.3 参与式观察第12页
        1.3.4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2-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21页
    2.1 概念界定第14-15页
        2.1.1 青少年第14页
        2.1.2 被害人第14页
        2.1.3 犯罪人第14-15页
        2.1.4 恶逆变第15页
    2.2 文献回顾第15-18页
        2.2.1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第15-17页
        2.2.2 关于恶逆变的研究第17-18页
        2.2.3 简要评述第18页
    2.3 理论依据第18-21页
        2.3.1 挫折攻击理论第18-19页
        2.3.2 社会学习理论第19页
        2.3.3 认知行为理论第19-21页
第3章 个案恶逆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1-51页
    3.1 个案的基本情况第21-23页
        3.1.1 案主的家庭情况和家庭相处方式第21-22页
        3.1.2 案主遭受校园欺凌的学校生活第22页
        3.1.3 案主的朋辈群体和社会生活第22-23页
    3.2 个案的案情介绍第23-24页
    3.3 个案恶逆变的转变过程第24-47页
        3.3.1 无奈父母的暴力相向第24-27页
        3.3.2 家庭变故致使生活苦楚第27-31页
        3.3.3 黑暗笼罩的校园生活第31-36页
        3.3.4 孤独中的一丝温暖第36-39页
        3.3.5 用暴力制裁暴力第39-42页
        3.3.6 强大才能无人欺负第42-45页
        3.3.7 暴力行事酿成大祸第45-47页
    3.4 个案恶逆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7-51页
        3.4.1 父母的暴力行为为孩子树立不良认知第47页
        3.4.2 早期的被害经历增加了未来犯罪的可能第47-48页
        3.4.3 自动化思考增加了暴力行为产生的可能第48页
        3.4.4 自我强化触发了暴力行为的再现第48-49页
        3.4.5 挫折感的累积促成攻击行为的爆发第49-51页
第4章 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第51-61页
    4.1 司法社会工作的活动介绍第51-53页
        4.1.1 司法社会工作介入S的缘由第51页
        4.1.2 对S开展司法社会调查服务第51-52页
        4.1.3 为S提供司法社会服务活动第52-53页
    4.2 S参与的小组活动及表现第53-55页
        4.2.1 接纳信任社工,突破自身恐惧第53-54页
        4.2.2 热心服务他人,责任意识增强第54-55页
        4.2.3 克服自身不足,坚持完成挑战第55页
    4.3 服务成效评估第55-61页
        4.3.1 个案自我评估第56-58页
        4.3.2 社会工作者评估第58-59页
        4.3.3 笔者的参与观察第59-61页
第5章 对策与反思第61-64页
    5.1 对策分析第61-62页
        5.1.1 青少年恶逆变的预防第61页
        5.1.2 青少年恶逆变后的介入第61-62页
    5.2 反思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附录A 访谈提纲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工作研究
下一篇:成年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实践与困境研究--以北京市RR机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