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工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1.3.1 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有关偏差行为的研究 | 第13-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流动儿童 | 第16页 |
2.1.2 偏差行为 | 第16页 |
2.2 理论框架 | 第16-17页 |
2.2.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第16页 |
2.2.2 行为矫正模式 | 第16-17页 |
2.2.3 优势视角 | 第17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4.1 参与观察法 | 第17-18页 |
2.4.2 访谈法 | 第18-19页 |
第3章 服务对象问题原因及分析 | 第19-25页 |
3.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1.1 服务对象的选择 | 第19页 |
3.1.2 服务对象的学校情况 | 第19-20页 |
3.1.3 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 | 第20页 |
3.2 服务对象的表现 | 第20-22页 |
3.2.1 服务对象在学校的表现 | 第20-21页 |
3.2.2 服务对象在家的表现 | 第21-22页 |
3.3 服务对象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 | 第22-25页 |
3.3.1 老师和同学对服务对象“标签化” | 第22-23页 |
3.3.2 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 | 第23-24页 |
3.3.3 自我控制力差 | 第24-25页 |
第4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开展 | 第25-29页 |
4.1 方式及理论的选择 | 第25页 |
4.1.1 个案工作的优势 | 第25页 |
4.1.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优势 | 第25页 |
4.1.3 行为矫正模式的优势 | 第25页 |
4.1.4 优势视角的优势 | 第25页 |
4.2 个案开展过程 | 第25-29页 |
4.2.1 接案 | 第26-27页 |
4.2.2 预估 | 第27-28页 |
4.2.3 计划 | 第28-29页 |
第5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实施过程 | 第29-47页 |
5.1 介入过程 | 第29-46页 |
5.2 结案 | 第46-47页 |
第6章 个案介入评估与反思 | 第47-51页 |
6.1 介入评估 | 第47-49页 |
6.1.1 过程评估 | 第47页 |
6.1.2 结果评估 | 第47-49页 |
6.2 介入反思 | 第49-51页 |
6.2.1 学校方面 | 第49-50页 |
6.2.2 家庭方面 | 第50-51页 |
第7章 改善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建议 | 第51-54页 |
7.1 学校方面 | 第51页 |
7.2 家庭方面 | 第51-52页 |
7.3 政府方面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