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源县黑冲煤矿沉降规律及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1.2.1 开采沉陷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 第12-15页 |
| 1.2.2 开采沉陷预测理论和方法 | 第15-18页 |
| 1.2.3 多煤层开采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1.2.4 多场耦合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区的地质环境 | 第21-35页 |
| 2.1 交通位置 | 第21-22页 |
| 2.2 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 2.2.2 河流 | 第22页 |
| 2.2.3 气候 | 第22页 |
| 2.2.4 地震 | 第22页 |
| 2.2.5 工农业概况 | 第22-23页 |
| 2.3 地层及主要构造 | 第23-26页 |
| 2.3.1 地层 | 第23-25页 |
| 2.3.2 构造 | 第25-26页 |
| 2.4 可采煤层 | 第26-29页 |
| 2.5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 2.5.1 地表水 | 第29页 |
| 2.5.2 井田含(隔)水层 | 第29-30页 |
| 2.5.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30页 |
| 2.6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35页 |
| 2.6.1 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稳固性 | 第30-33页 |
| 2.6.2 矿区工程地质类型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采空区沉降量计算 | 第35-41页 |
| 3.1 概率积分法 | 第35-36页 |
| 3.1.1 简介 | 第35页 |
| 3.1.2 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 3.2 最大沉降量与位移量计算 | 第36-38页 |
| 3.3 沉降分布 | 第38-39页 |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数值模拟 | 第41-60页 |
| 4.1 概况 | 第41页 |
| 4.2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1-43页 |
| 4.3 地质体几何模型 | 第43-45页 |
| 4.3.1 地表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 4.3.2 地下采空区模拟 | 第44-45页 |
| 4.4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45页 |
| 4.5 模拟沉降 | 第45-53页 |
| 4.5.1 初始平衡状态 | 第45-46页 |
| 4.5.2 无水条件下的模拟 | 第46-49页 |
| 4.5.3 有水条件下的模拟 | 第49-53页 |
| 4.6 模型校验 | 第53-56页 |
| 4.7 模型预测 | 第56-59页 |
| 4.7.1 预测结果 | 第56-58页 |
| 4.7.2 预测误差分析 | 第58-59页 |
| 4.8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采空区灾害预测 | 第60-62页 |
| 5.1 采空区概况 | 第60页 |
| 5.2 地表灾害的预测与治理 | 第60-61页 |
| 5.3 采空区内部灾害分析与治理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6页 |
| 6.1 结论 | 第62-64页 |
|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