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案例引入 | 第8页 |
| (二)案例评析与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9-10页 |
| 1.创新之处 | 第9页 |
| 2.不足之处 | 第9-10页 |
| 一、网络直播平台概述 | 第10-19页 |
| (一)网络直播平台的概念及特征 | 第10-12页 |
| 1.网络直播平台的概念 | 第10-11页 |
| 2.网络直播平台的特征 | 第11-12页 |
| (二)网络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及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 1.盈利模式 | 第12-16页 |
| 2.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三)网络直播平台与传统直播方式之比较 | 第17-19页 |
| 二、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 第19-23页 |
| (一)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 1.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第19页 |
| 2.私法自治的局限性理论 | 第19-20页 |
| 3.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20页 |
| (二)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实践意义 | 第20-23页 |
| 1.有利于保护网络直播平台消费者的利益 | 第20-21页 |
| 2.有利于维护互联网秩序,预防网络犯罪 | 第21页 |
| 3.有利于网络直播平台和网络直播市场的健康发展 | 第21-22页 |
| 4.有利于健全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 | 第22-23页 |
| 三、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 (一)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现状 | 第23-26页 |
| 1.与网络直播平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23-24页 |
| 2.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主体 | 第24-25页 |
| 3.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准入退出方面的监管 | 第25-26页 |
| (二)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 | 第26-29页 |
| 1.合同违约的风险 | 第26-27页 |
| 2.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的风险 | 第27-28页 |
| 3.传播色情、暴力和赌博内容的风险 | 第28页 |
| 4.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 第28-29页 |
| (三)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1.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 | 第29页 |
| 2.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 第29-30页 |
| 3.缺乏惩戒制度 | 第30页 |
| 4.监管力度不够 | 第30页 |
| 5.缺乏统一的的监管体系 | 第30-31页 |
| 四、国外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5页 |
| (一)国外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三种方式 | 第31-33页 |
| 1.美国监管模式:重点保护未成年人和著作权 | 第31-32页 |
| 2.欧盟监管模式:保护未成年人与监管网站内容并重 | 第32页 |
| 3.韩国监管模式:出台多项政策、法律进行全方位监管 | 第32-33页 |
| (二)国外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 五、完善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建议 | 第35-45页 |
| (一)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 1.前瞻性与灵活性结合 | 第35页 |
| 2.监管性与鼓励性结合 | 第35-36页 |
| 3.效率性与安全性结合 | 第36页 |
| 4.政府监管与行业监管结合 | 第36-37页 |
| (二)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 1.制定统一适用的网络直播监管行政法规 | 第37页 |
| 2.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及行业标准 | 第37-38页 |
| (三)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主体的确定 | 第38-39页 |
| 1.明确文化和旅游部作为统一监管机构 | 第38-39页 |
| 2.培育地方性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监管 | 第39页 |
| (四)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规则的构建 | 第39-45页 |
| 1.网络直播平台的主体准入退出机制 | 第39-40页 |
| 2.网络直播平台的运作流程及风险监管 | 第40-43页 |
| 3.网络直播平台的外部环境监管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8页 |
| (一)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49-52页 |
| (二)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法律监管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