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8-38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8-20页
        1.1.1 快速城镇化与乡村人居环境变迁第18-19页
        1.1.2 乡村规划决策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第19页
        1.1.3 乡村规划决策的不可持续性第19-20页
    1.2 研究的问题第20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20-22页
        1.3.1 为乡村规划的精准决策提供一种通用路径第20-21页
        1.3.2 为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第21页
        1.3.3 为乡村安全要素防护、生态底线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把关第21页
        1.3.4 为各部门统一决策与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第21-22页
    1.4 研究的范围第22-23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3-28页
    1.6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与重庆探索第28-33页
        1.6.1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第28-31页
        1.6.2 重庆市关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探索第31-33页
    1.7 技术路径与研究框架第33-38页
2 重庆市级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第38-58页
    2.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设计第38-44页
        2.1.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第38页
        2.1.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整合第38-42页
        2.1.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层次架构第42-44页
    2.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运行的关键技术概述第44-46页
        2.2.1 云计算技术第44页
        2.2.2 SOA技术第44-45页
        2.2.3 MVC技术第45-46页
    2.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第46-58页
        2.3.1 组织结构的细化与数据源采集第46-48页
        2.3.2 数据入库管理办法第48-50页
        2.3.3 软件系统与模块设计第50-58页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导向的信息化建设第58-150页
    3.1 乡村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第58-64页
        3.1.1 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灾害、资源第59-60页
        3.1.2 社会经济要素:区位、人口、产业、文化第60-61页
        3.1.3 空间支撑要素:用地、建筑、市政、规划第61-63页
        3.1.4 特殊要素:村民发展意愿、地理标志产品第63-64页
    3.2 数据的转换第64-70页
        3.2.1 数据采集与梳理第64-65页
        3.2.2 数据整合与建库第65-67页
        3.2.3 数据更新与查询第67-70页
    3.3 南岸区村情综合数据库数据呈现第70-150页
        3.3.1 资源环境条件第72-99页
        3.3.2 经济社会发展第99-114页
        3.3.3 空间支撑要素第114-146页
        3.3.4 村民发展意愿第146-147页
        3.3.5 地理标志产品第147-150页
4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开发与信息化建设第150-188页
    4.1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概述第150-151页
    4.2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总体设计第151-161页
        4.2.1 设计依据第151页
        4.2.2 总体架构第151-153页
        4.2.3 技术路线第153-154页
        4.2.4 功能结构第154页
        4.2.5 数据库设计第154-159页
        4.2.6 建设原则第159-160页
        4.2.7 关键技术第160-161页
    4.3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基本功能第161-177页
        4.3.1 系统基本框架第161-172页
        4.3.2 空间分析功能第172-174页
        4.3.3 辅助规划功能第174-176页
        4.3.4 其他辅助功能第176-177页
    4.4 乡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第177-178页
        4.4.1 区位分析模型集第178页
        4.4.2 社会经济分析模型集第178页
        4.4.3 自然环境分析模型集第178页
        4.4.4 空间分析模型集第178页
        4.4.5 特色资源模型集第178页
        4.4.6 其他模型集第178页
    4.5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运行环境第178-188页
        4.5.1 硬件环境第179页
        4.5.2 基础软件第179-182页
        4.5.3 网络环境第182-183页
        4.5.4 安全保障第183-188页
5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实际运行第188-226页
    5.1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运行评述第188页
    5.2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指标体系第188-214页
        5.2.1 DID分析第190-195页
        5.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第195-202页
        5.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第202-214页
    5.3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第214-217页
    5.4 南岸区未来乡村规划思考第217-226页
        5.4.1 产业发展先行第218-220页
        5.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220-222页
        5.4.3 保障居者有其屋第222页
        5.4.4 守住安全底线第222-223页
        5.4.5 小结第223-226页
6 重庆市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适用性验证第226-242页
    6.1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第227-231页
        6.1.1 DID分析第227-228页
        6.1.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第228页
        6.1.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第228-229页
        6.1.4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第229-231页
    6.2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第231-239页
        6.2.1 DID分析第231-233页
        6.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第233-235页
        6.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第235-237页
        6.2.4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第237-239页
    6.3 结果分析第239-242页
7 结语第242-246页
    7.1 研究结论第242-24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243页
    7.3 思考与展望第243-246页
致谢第246-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4页
附录第254-290页
    附录A: 第三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第254-273页
    附录B: 第五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第273-281页
    附录C: 第六章中巴南区和渝北区各街镇村庄数据统计表第281-289页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89-290页

论文共2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及空间优化--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下一篇:斜撑复合支护结构的力学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