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圆柱形凹凸面微拓扑结构对细胞极化及爬行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2 利用微拓扑结构构建更优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材料表面微拓扑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2 基于圆形凹凸面的微拓扑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20-23页 |
1.2.3 细胞有限元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4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的构建 | 第25-27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3.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凹凸面基底结构基底的制备及评价 | 第31-3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3.1 带沟槽结构的不锈钢模版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用旋涂法制备PDMS薄片 | 第32-33页 |
2.3.3 PDMS凹面和凸面基底结构基底的制备 | 第33页 |
2.3.4 不同尺寸凹面和凸面基底结构表面构型特征观测 | 第33-34页 |
2.3.5 MDA-MB-231 细胞在不同尺寸凹凸面结构上的生长行为观测 | 第34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4-38页 |
2.4.1 不同尺寸凹凸面基底结构的表面构型特征 | 第34-36页 |
2.4.2 MDA-MB-231 细胞在不同尺寸凹凸面结构上的生长行为 | 第36-38页 |
2.5 讨论与分析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不同细胞在PDMS凹凸面基底上的极化生长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0-42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41页 |
3.2.3 实验细胞 | 第41页 |
3.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41-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42页 |
3.3.2 四种细胞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极化行为的观察及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3.3.3 接种初期A7r5细胞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的极化行为 | 第43页 |
3.3.4 HUVEC和HFF-1 细胞在凹凸面基底上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3页 |
3.3.5 四种细胞F-actin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43-44页 |
3.3.6 HUVECs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培养1d后的F-actin免疫荧光染色 | 第44页 |
3.3.7 经肿瘤上清液诱导培养的HUVECs的极化行为及western-bloting检测 | 第44-45页 |
3.3.8 结果分析 | 第45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5-53页 |
3.4.1 四种细胞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极化行为的相差显微镜观察及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3.4.2 接种初期A7r5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的极化行为 | 第48页 |
3.4.3 HUVEC和HFF-1 细胞在凹凸面基底上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8-49页 |
3.4.4 四种细胞F-actin免疫荧光染色 | 第49-51页 |
3.4.5 HUVECs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培养 1 d后的F-actin免疫荧光染色 | 第51页 |
3.4.6 经肿瘤上清液诱导培养的HUVECs的极化行为及western-bloting检测 | 第51-53页 |
3.5 讨论与分析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HUVECs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的爬行行为 | 第57-6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7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4.2.3 实验细胞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58页 |
4.3.2 HUVECs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爬行行为的观测 | 第58页 |
4.3.3 HUVECs在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生长密度变化的考察 | 第58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4.4.1 HUVECs在PDMS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爬行行为的观察及统计分析 | 第59-61页 |
4.4.2 HUVECs在凹凸面基底结构上生长密度变化的考察 | 第61-63页 |
4.5 讨论与分析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细胞在凹凸面基底上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6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5.2.1 HUVEC在不同基底上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66-67页 |
5.2.2 A7r5和MDA-MB-231 细胞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67-68页 |
5.2.3 EC和E_A对细胞在凹凸面基底上粘附行为的影响 | 第68页 |
5.2.4 HUVEC在不同曲率半径的凹凸面基底上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6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8-75页 |
5.3.1 HUVEC在不同基底上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68-70页 |
5.3.2 A7r5和MDA-MB-231 细胞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70-71页 |
5.3.3 EC和E_A对细胞在凹凸面基底上粘附行为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4 HUVEC在不同曲率半径的凹凸面基底上的粘附行为的有限元模拟 | 第73-75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及功能表征 | 第77-91页 |
6.1 引言 | 第77-78页 |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78-79页 |
6.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78页 |
6.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78-79页 |
6.2.3 实验细胞 | 第79页 |
6.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7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9-83页 |
6.3.1 微流控芯片主体的制备 | 第79-80页 |
6.3.2 PDMS微孔栅栏的制备 | 第80-81页 |
6.3.3 PDMS微孔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1页 |
6.3.4 胶原的灌注 | 第81-82页 |
6.3.5 可溶性因子在 3D胶原凝胶中浓度梯度的形成及表征 | 第82页 |
6.3.6 VEGF浓度梯度场的仿真模拟 | 第82-83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83-88页 |
6.4.1 微流控主芯片的制备 | 第83页 |
6.4.2 PDMS微孔结构 | 第83-84页 |
6.4.3 微流腔芯片中的胶原灌注浓度 | 第84页 |
6.4.4 可溶性因子在 3D胶原凝胶中的梯度分布及其仿真模拟 | 第84-88页 |
6.5 讨论与分析 | 第88-8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7 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 第91-103页 |
7.1 引言 | 第91页 |
7.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91-92页 |
7.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91-92页 |
7.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92页 |
7.2.3 实验细胞 | 第92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7.3.1 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微孔结构的复合培养 | 第92-93页 |
7.3.2 CFDA-SE活细胞染色示踪 | 第93页 |
7.3.3 HUVECs在VEGF浓度梯度诱导下迁移、出芽及腔管样结构形成能力的考察 | 第93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93-100页 |
7.4.1 HUVECs在平置微孔结构上的生长行为 | 第93-94页 |
7.4.2 HUVECs在带栅栏芯片中的生长行为 | 第94-95页 |
7.4.3 HUVECs在 3D胶原凝胶中出芽及管腔样结构的形成 | 第95-97页 |
7.4.4 3D胶原凝胶中HUVECs生长行为的定量分析 | 第97-100页 |
7.5 讨论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8.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附录 | 第121-122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2页 |
C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