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压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1.2.1 力学解析法 | 第12-13页 |
1.2.2 数值模拟技术 | 第13-14页 |
1.2.3 工程类比法 | 第14页 |
1.2.4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 第14-15页 |
1.2.5 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偏压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机理及工程概况 | 第19-33页 |
2.1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第19-24页 |
2.1.1 偏压隧道的成因 | 第19-21页 |
2.1.2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解析 | 第21-24页 |
2.2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 | 第24-27页 |
2.2.1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问题 | 第24-25页 |
2.2.2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解析 | 第25-27页 |
2.3 刘家庄隧道的工程概况 | 第27-31页 |
2.3.1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2.3.2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2.3.4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2.3.5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3.偏压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59页 |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简介 | 第33-36页 |
3.1.1 有限元基本思想 | 第33页 |
3.1.2 岩土本构模型 | 第33-36页 |
3.2 隧道施工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 第36-48页 |
3.2.1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3.2.2 围岩力学参数 | 第36-38页 |
3.2.3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2.4 数值模拟的实施 | 第39-40页 |
3.2.5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2.6 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41-48页 |
3.3 穿越煤层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 第48-54页 |
3.3.1 不同施工方法的模拟分析 | 第48-53页 |
3.3.2 不同施工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4 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 | 第54-57页 |
3.4.1 滑坡的施工变形控制 | 第54-56页 |
3.4.2 隧道的施工变形控制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9页 |
4.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59-81页 |
4.1 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 | 第59-63页 |
4.1.1 超前地质预报 | 第59-61页 |
4.1.2 刘家庄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 | 第61-63页 |
4.2 隧道的监控量测及数据分析 | 第63-71页 |
4.2.1 刘家庄隧道工程监测 | 第63-65页 |
4.2.2 刘家庄隧道监测成果数据处理分析 | 第65-71页 |
4.3 基于灰色控制方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71-79页 |
4.3.1 灰色控制方程 | 第71-74页 |
4.3.2 刘家庄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 第74-78页 |
4.3.3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8页 |
4.3.4 刘家庄隧道动态施工建议 | 第78-79页 |
4.4 小结 | 第79-81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5.1 结论 | 第81-83页 |
5.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