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导论第15-21页
    一、选题依据第15-16页
        (一) 选题背景第15-16页
        (二) 选题意义第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19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三) 存在的问题第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阐释第21-33页
    一、基本概念界定第21-23页
        (一) 意识形态第21-22页
        (二) 意识形态安全第22-23页
        (三)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第23页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理论渊源第23-29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第23-25页
        (二)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阐述第25-29页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素第29-33页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29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第29-30页
        (三) 中国价值教育第30-31页
        (四) 中国精神教育第31页
        (五) 中华传统政治素养教育第31-33页
第二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分析第33-38页
    一、大学生是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群体第33-34页
        (一) 大学生是数量庞大的人口群体第33页
        (二) 大学生是繁荣国家的知识群体第33-34页
        (三) 大学生是思想观念的可塑群体第34页
    二、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第34-36页
        (一)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第34-35页
        (二)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和平与持续发展的强大保障第35-36页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第36-38页
        (一)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助于个人立场的坚定正确第36页
        (二)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助于校园氛围的稳定和谐第36-37页
        (三)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清朗明净第37-38页
第三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第38-56页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卷调查基本情况第38-51页
        (一) 关于调查对象的组成情况第38-39页
        (二) 关于大学生关注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查情况第39-41页
        (三) 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调查情况第41-47页
        (四) 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调查情况第47-51页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应表征第51-56页
        (一)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效应表征第51-52页
        (二)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不理想效应表征第52-56页
第四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56-65页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第56-58页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第56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第56-57页
        (三) 校园社团组织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用有限第57-58页
        (四) 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功能较为薄弱第58页
        (五) 大学生缺少自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际行动第58页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第58-65页
        (一) 西方“普世价值论”不断蔓延第59页
        (二) 我国社会转型滋生多元价值观第59-60页
        (三) 文化事业产业欠缺教育责任感第60-61页
        (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不乐观第61-62页
        (五) 高校教师群体未形成教育合力第62-63页
        (六) 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价值要素第63-65页
第五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强化路径第65-76页
    一、政府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向第65-67页
        (一) 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关注和指导第65-66页
        (二) 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支持和引导第66页
        (三) 加快对我国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完善第66-67页
    二、社会营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氛围第67-69页
        (一) 文化产品镌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元素第68页
        (二) 大众传媒传播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能量第68-69页
    三、高校担当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力第69-72页
        (一) 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第69-70页
        (二) 拓展高校校园文化格局第70-71页
        (三) 挖掘校园媒体育人潜力第71-72页
    四、主体发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观能动性第72-76页
        (一) 教师提升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第72-74页
        (二) 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第74-76页
结束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附录一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泥人张”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下一篇:导学关系质量与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体验作用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