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民间手工艺传承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页 |
1.3.1 “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范围 | 第12页 |
1.3.2 技能型人才研究界定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1 增强文化自信 | 第13页 |
1.5.2 服务地方经济 | 第13页 |
1.5.3 推动文化发展 | 第13页 |
1.5.4 满足精神需求 | 第13-14页 |
1.5.5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6.2 调查法 | 第14-15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天津“泥人张”概述 | 第16-31页 |
2.1 天津“泥人张”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 天津“泥人张”艺术特征 | 第18-23页 |
2.2.1 造型写实以形传神 | 第18-19页 |
2.2.2 色彩统一随类赋色 | 第19-20页 |
2.2.3 形式多样以小见大 | 第20-21页 |
2.2.4 题材丰富内涵深刻 | 第21-23页 |
2.3 天津“泥人张”传承价值 | 第23-25页 |
2.3.1 物质价值 | 第23-24页 |
2.3.2 精神价值 | 第24-25页 |
2.4 “泥人张”经营门店概述 | 第25-26页 |
2.4.1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 第26页 |
2.4.2 天津“泥人张”塑古斋鼓楼店与文化街店 | 第26页 |
2.4.3 “泥人张”世家 | 第26页 |
2.4.4 京城百工坊北京“泥人张”艺术工作室 | 第26页 |
2.5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现状 | 第26-30页 |
2.5.1 工作室经营现状 | 第27页 |
2.5.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5.3 调研总结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概述 | 第31-42页 |
3.1 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与内涵 | 第31-32页 |
3.2 我国艺术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 第32-38页 |
3.2.1 早期的传统师徒制 | 第32页 |
3.2.2 晚清时期的工艺教育 | 第32-33页 |
3.2.3 民国时期的图案、工艺与手工教育 | 第33-35页 |
3.2.4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 | 第35-37页 |
3.2.5 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教育 | 第37-38页 |
3.3 我国艺术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3.1 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3.3.2 人才培养方式中的不足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天津泥人张与技能型人才对接的依据 | 第42-53页 |
4.1 民间艺术的落寞 | 第42-45页 |
4.1.1 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4.1.2 民间艺术的功用 | 第43-44页 |
4.1.3 民间艺术的现状 | 第44-45页 |
4.2 现代设计的迷途 | 第45-47页 |
4.2.1 中国设计的当代问题 | 第45-46页 |
4.2.2 问题背后的本质思考 | 第46-47页 |
4.3 民间艺术与高校对接的理论依据 | 第47-49页 |
4.3.1 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 | 第47-48页 |
4.3.2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思想 | 第48-49页 |
4.4 天津泥人张与技能型人才对接的意义 | 第49-52页 |
4.4.1 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 | 第49页 |
4.4.2 带动地域经济 | 第49-50页 |
4.4.3 加强社会积极教化作用 | 第50-51页 |
4.4.4 实现人才创新培养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天津“泥人张”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 第53-65页 |
5.1 人才培养对接的要求 | 第53-54页 |
5.1.1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 第53-54页 |
5.1.2 尊重教学规律 | 第54页 |
5.2 人才培养的目标 | 第54-56页 |
5.3 人才培养对接的基本框架 | 第56-57页 |
5.3.1 建立合理的学分制度 | 第56页 |
5.3.2 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第56-57页 |
5.3.3 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 第57页 |
5.4 人才培养对接的课程构建 | 第57-59页 |
5.4.1 专业方向类课程 | 第57-58页 |
5.4.2 公共基础类课程 | 第58页 |
5.4.3 人文社科类课程 | 第58-59页 |
5.5 人才培养对接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5.5.1 提高现有师资水平 | 第59页 |
5.5.2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59-60页 |
5.6 人才培养对接的实践教学 | 第60-61页 |
5.6.1 布置项目作业 | 第60页 |
5.6.2 创建专业化工作室 | 第60-61页 |
5.6.3 注重企业实训 | 第61页 |
5.7 人才培养对接的评估制度 | 第61-62页 |
5.7.1 合理的评估制度 | 第61页 |
5.7.2 及时的反馈机制 | 第61-62页 |
5.8 手工艺教学实证案例 | 第62-64页 |
5.8.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第62-63页 |
5.8.2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 第63-6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1 “泥人张”纪念品购买调查问卷 | 第72-73页 |
附录2 调研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期间拍摄的图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