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2.1 高校建设发展概述 | 第12-15页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2 高校校园建设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2.1.3 新校区建设意义 | 第14-15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 | 第15-1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2.3 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2.4 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新校区建设下多校区管理模式及问题 | 第21-38页 |
3.1 高校新校区建设情况 | 第21-24页 |
3.1.1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主要形式 | 第22-23页 |
3.1.2 多校区空间分布特点 | 第23-24页 |
3.2 现行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 第24-30页 |
3.2.1 相对集权型管理模式 | 第25-26页 |
3.2.2 适度分权型管理模式 | 第26-28页 |
3.2.3 混合型管理模式 | 第28-30页 |
3.3 各管理模式比较及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3.3.1 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3.3.2 各管理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4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主要问题 | 第32-38页 |
3.4.1 管理层次多,管理效率降低 | 第32-33页 |
3.4.2 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 | 第33-34页 |
3.4.3 整体运行成本增加 | 第34-35页 |
3.4.4 学生管理机制创新缺乏 | 第35-36页 |
3.4.5 新老校区文化融合困难 | 第36-38页 |
第4章 国外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及借鉴 | 第38-45页 |
4.1 国外高校多校区形成 | 第38-40页 |
4.1.1 形成过程 | 第38页 |
4.1.2 典型实例 | 第38-40页 |
4.2 国外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及启示 | 第40-45页 |
4.2.1 管理模式 | 第40-43页 |
4.2.2 借鉴意义 | 第43-45页 |
第5章 天津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个案分析 | 第45-56页 |
5.1 天津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 | 第45-49页 |
5.1.1 新校区建设情况 | 第45页 |
5.1.2 多校区功能定位 | 第45-46页 |
5.1.3 多校区管理模式 | 第46-49页 |
5.2 天津大学多校区管理中的创新 | 第49-54页 |
5.2.1 优化新校区基础条件 | 第49-50页 |
5.2.2 利用智慧化管理措施 | 第50-51页 |
5.2.3 构建窗口式服务机制 | 第51-53页 |
5.2.4 传承创新文化活动 | 第53-54页 |
5.2.5 探索“书院+”住宿模式 | 第54页 |
5.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新校区建设背景下多校区管理对策 | 第56-61页 |
6.1 优化多校区管理模式 | 第56-58页 |
6.1.1 合理采用多校区管理模式 | 第56-57页 |
6.1.2 持续优化管理模式 | 第57-58页 |
6.2 提高多校区管理效率 | 第58-59页 |
6.2.1 以新校区为契机建设智慧校园 | 第58页 |
6.2.2 以智慧校园为依托提高管理效率 | 第58-59页 |
6.3 创新多校区管理机制 | 第59-61页 |
6.3.1 激发全员参与 | 第59页 |
6.3.2 引导学生参与管理 | 第59页 |
6.3.3 加强文化融合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