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岩窝头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近水平岩层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基本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自然地理 | 第20-24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2.2 水文气象 | 第21-24页 |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31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5-28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8页 |
2.3.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28-29页 |
2.3.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岩窝头滑坡基本特征 | 第32-53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滑坡边界、规模和形态特征 | 第32-41页 |
3.2.1 滑坡区边界特征 | 第32-37页 |
3.2.2 滑坡区规模及形态特征 | 第37-41页 |
3.3 滑坡的结构特征 | 第41-45页 |
3.3.1 滑体特征 | 第41-44页 |
3.3.2 滑带特征 | 第44-45页 |
3.3.3 滑床特征 | 第45页 |
3.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5-48页 |
3.4.1 滑坡体现有支挡结构特征 | 第45-46页 |
3.4.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6-48页 |
3.5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48-52页 |
3.5.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试验成果统计 | 第48-50页 |
3.5.2 滑带土体力学参数反演分析 | 第50-51页 |
3.5.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岩窝头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53-64页 |
4.1 概述 | 第53页 |
4.2 HPO古滑坡成因机制 | 第53-59页 |
4.2.1 HPO古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 第53-56页 |
4.2.2 HPO古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56-59页 |
4.3 古滑坡局部复活机制 | 第59-63页 |
4.3.1 古滑坡局部复活的主要因素 | 第59-61页 |
4.3.2 古滑坡局部复活机制研究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滑坡体稳定性研究 | 第64-75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极限平衡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64-75页 |
5.2.1 计算模型及工况 | 第64-65页 |
5.2.2 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 第65-70页 |
5.2.3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75页 |
第6章 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75-107页 |
6.1 概述 | 第75-76页 |
6.2 数值模拟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76-80页 |
6.2.1 简介 | 第76-77页 |
6.2.2 FLAC3D本构模型 | 第77-78页 |
6.2.3 FLAC3D计算流程 | 第78-80页 |
6.3 HP1复活体的数值模拟 | 第80-87页 |
6.3.1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80页 |
6.3.2 本构模型及岩土参数 | 第80-81页 |
6.3.3 模拟工况及计算点布设 | 第81页 |
6.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1-87页 |
6.4 HP2复活体的数值模拟 | 第87-95页 |
6.4.1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87-88页 |
6.4.2 本构模型及岩土参数 | 第88页 |
6.4.3 模拟工况及计算点布设 | 第88-89页 |
6.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9-95页 |
6.5 HP3复活体的数值模拟 | 第95-104页 |
6.5.1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95-96页 |
6.5.2 本构模型及岩土参数 | 第96页 |
6.5.3 模拟工况及计算点布设 | 第96页 |
6.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6-10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