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资源管理论文

青藏高原地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第21-31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3页
        2.1.1 系统工程第21-22页
        2.1.2 模糊理论第22-23页
    2.2 确定权重的方法第23-27页
        2.2.1 层次分析法第23-24页
        2.2.2 非结构性模糊赋权法第24-27页
    2.3 适宜性评价方法第27-30页
        2.3.1 综合指数法第27页
        2.3.2 灰色综合评价法第27-29页
        2.3.3 乘法合成法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概况第31-39页
    3.1 水文地质第31-35页
        3.1.1 河流水系第31-33页
        3.1.2 地质第33页
        3.1.3 地下水第33-35页
    3.2 气候因素第35-36页
    3.3 社会支撑能力第36-38页
        3.3.1 人口密度第36-37页
        3.3.2 人均GDP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39-50页
    4.1 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第39-41页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第39页
        4.1.2 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性第39-40页
        4.1.3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第40-41页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分析第41-45页
        4.2.1 水文地质因素B_1第41-43页
        4.2.2 社会支撑能力B_2第43-44页
        4.2.3 气候因素B_3第44页
        4.2.4 节能经济因素B_4第44-45页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49页
        4.3.1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第45-47页
        4.3.2 非结构性模糊赋权法确定权重第47-48页
        4.3.3 两种权重值的比较第48-49页
        4.3.4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第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资源适宜性评价第50-66页
    5.1 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第50页
    5.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价第50-56页
        5.2.1 评价指标数据归一化的方法第50-51页
        5.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归一化第51-54页
        5.2.3 评价分级第54-55页
        5.2.4 评价结果第55-56页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评价第56-60页
        5.3.1 确定指标值和参考值第56-57页
        5.3.2 指标值和参考值的标准化第57-58页
        5.3.3 计算指标关联度系数第58-59页
        5.3.4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第59-60页
        5.3.5 评价分级和评价结果第60页
    5.4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比较第60-63页
        5.4.1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第60-61页
        5.4.2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差异的处理和完善第61-63页
    5.5 区域规划第63-65页
        5.5.1 适宜区第64页
        5.5.2 较适宜区第64页
        5.5.3 较不适宜区第64-65页
        5.5.4 不适宜区第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系统合理性评价第66-72页
    6.1 系统合理性评价第66-67页
        6.1.1 系统合理性评价方法第66页
        6.1.2 评价指标数据的归一化第66-67页
    6.2 系统合理性评价实例第67-71页
        6.2.1 建筑基本情况第67页
        6.2.2 技术设计方案第67-68页
        6.2.3 初投资对比第68-69页
        6.2.4 年运行费用对比第69-70页
        6.2.5 投资回收期第70-71页
        6.2.6 综合评价第71页
    6.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和展望第72-74页
    1 结论第72页
    2 展望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9-80页
附录第80-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泸州岩窝头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下一篇: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黏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