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3.1 高原山地综述 | 第11-13页 |
1.3.2 人居环境综述 | 第13-16页 |
1.3.3 垂直梯度综述 | 第16-19页 |
1.3.4 小结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33页 |
2.1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 | 第21-29页 |
2.1.1 区位概况 | 第21-23页 |
2.1.2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 第23-25页 |
2.1.3 研究区域人文环境 | 第25-27页 |
2.1.4 研究区域社会环境 | 第27-28页 |
2.1.5 高原山地环境独特特征 | 第28-29页 |
2.2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1 研究区域的范围 | 第29-30页 |
2.2.2 研究区域特点 | 第30页 |
2.3 选择研究区域的原因 | 第30-33页 |
2.3.1 垂直特征明显 | 第30页 |
2.3.2 发展建设迅速 | 第30-31页 |
2.3.3 自身发展需求迫切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垂直分布规律及划分 | 第33-57页 |
3.1 基础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3-37页 |
3.1.1 研究区域人居环境基础资料 | 第33-35页 |
3.1.2 云龙县县域范围 | 第35页 |
3.1.3 云龙县域地形图 | 第35-36页 |
3.1.4 云龙县域卫星影像图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3.2 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环境分析 | 第37-51页 |
3.2.1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总体分析 | 第37-39页 |
3.2.2 自然环境分析 | 第39-46页 |
3.2.3 规模分析 | 第46-50页 |
3.2.4 经济辐射分析 | 第50-51页 |
3.2.5 小结 | 第51页 |
3.3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垂直分布规律 | 第51-54页 |
3.3.1 自然环境垂直分布总体特征 | 第51-53页 |
3.3.2 人居环境垂直分布总体特征 | 第53-54页 |
3.4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垂直梯度的划分 | 第54-56页 |
3.4.1 划分依据 | 第54-55页 |
3.4.2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垂直划分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 第57-81页 |
4.1 数据来源和基础资料 | 第57-58页 |
4.2 各时期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上的分布分析 | 第58-73页 |
4.2.1 1999年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上的分布 | 第58-63页 |
4.2.2 2004年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上的分布 | 第63-69页 |
4.2.3 2009年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上的分布 | 第69-72页 |
4.2.4 小结 | 第72-73页 |
4.3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上的演变特征与分析 | 第73-74页 |
4.3.1 垂直空间差异 | 第73页 |
4.3.2 演变特征与分析 | 第73-74页 |
4.3.3 小结 | 第74页 |
4.4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在垂直梯度演变上的主要驱动力分析 | 第74-79页 |
4.4.1 自然驱动力 | 第74-76页 |
4.4.2 人为驱动力 | 第76-79页 |
4.4.3 小结 | 第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建议 | 第81-85页 |
5.1 区域整体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建议 | 第81-82页 |
5.1.1 增强中海拔区域内中心城镇的中心集聚效益 | 第81页 |
5.1.2 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建设并存 | 第81-82页 |
5.2 各区划人居环境建设建议 | 第82-85页 |
5.2.1 改善低、高海拔交通条件 | 第82页 |
5.2.2 发展适应地形条件的竖向体系发展方式 | 第82-83页 |
5.2.3 按垂直区划确定建设发展模式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