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综述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7页 |
1.2.1 传统膜采样方法与在线监测仪器的结果比对 | 第8-11页 |
1.2.2 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时空分布 | 第11-13页 |
1.2.3 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分析 | 第13-15页 |
1.2.4 气溶胶的酸度研究 | 第15-16页 |
1.2.5 气溶胶中二次离子形成机制 | 第16-17页 |
1.2.6 霾期间无机离子的特性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实验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观测时间、地点与实验平台 | 第20-21页 |
2.2 仪器 | 第21-25页 |
2.2.1 气溶胶在线离子色谱仪 | 第21-22页 |
2.2.2 气体在线监测仪 | 第22-24页 |
2.2.3 气象站 | 第24页 |
2.2.4 分析仪器 | 第24-25页 |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5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3 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分布特征 | 第26-33页 |
3.1 浓度水平 | 第26-28页 |
3.2 气象因子对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离子日变化特征 | 第29-32页 |
3.3.1 SO_4~(2-)、NO_3~-、NH_4~+浓度日变化 | 第29-32页 |
3.3.2 K~+日变化特征 | 第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4 气溶胶酸性特征及氮氧转化率 | 第33-39页 |
4.1 PM_(2.5)酸性特征 | 第33-34页 |
4.2 硫氧转化率和氮氧转化率 | 第34-35页 |
4.3 个例分析 | 第35-38页 |
4.3.1 SO_4~(2-)浓度实时变化特征 | 第35页 |
4.3.2 NO_3~-浓度实时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4.3.3 NH_4~+浓度实时变化特征 | 第36页 |
4.3.4 K~+、Na~+浓度实时变化 | 第36-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5 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解析 | 第39-47页 |
5.1 相关分析 | 第39页 |
5.2 特征比值法 | 第39页 |
5.3 基于PCA的来源分析 | 第39-43页 |
5.3.1 主因子分析方法(PCA) | 第39-41页 |
5.3.2 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解析 | 第41-43页 |
5.4 后向轨迹 | 第43-46页 |
5.5 小结 | 第46-47页 |
6 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 第47-54页 |
6.1 燃烧尘污染防治对策 | 第47-49页 |
6.1.1 煤烟尘污染防治对策 | 第47-48页 |
6.1.2 生物质燃烧源污染防治对策 | 第48-49页 |
6.2 移动源尾气尘污染防治对策 | 第49-51页 |
6.2.1 机动车尾气尘污染防治对策 | 第49-51页 |
6.2.2 施工机械尾气排放控制对策 | 第51页 |
6.3 二次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 第51-53页 |
6.3.1 控制前体物(SO_2、NO_x、VOCs和NH_3)的排放 | 第51-52页 |
6.3.2 控制二次粒子生成与累积的途径 | 第52-53页 |
6.4 小结 | 第53-54页 |
7 结论 | 第54-56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