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应力评估方法探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2-16页
        1.3.1 地壳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第12-14页
        1.3.2 地震活动性与地应力状态研究第14-16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及其随深度变化规律第18-27页
    2.1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第18-20页
        2.1.1 自重应力场第18页
        2.1.2 构造应力场第18页
        2.1.3 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因素第18-19页
        2.1.4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类型第19-20页
    2.2 中国陆域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第20-27页
        2.2.1 三大主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第21-24页
        2.2.2 侧压系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第24-25页
        2.2.3 最大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第25-26页
        2.2.4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σ_H-σ_h)随深度变化规律第26-27页
第3章 基于地震信息的地应力评估方法研究第27-59页
    3.1 青藏地域地应力实测数据第27-39页
    3.2 震源深度修正传统地应力评估公式第39-47页
        3.2.1 青藏地域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第39-40页
        3.2.2 震源深度与地应力的关系分析第40-41页
        3.2.3 青藏地域任一点震源深度的确定第41-44页
        3.2.4 考虑震源深度的地应力修正公式第44-45页
        3.2.5 考虑震源深度改进公式的检验第45-47页
    3.3 地震密度修正传统地应力评估公式第47-50页
        3.3.1 地震密度与地应力第47页
        3.3.2 青藏地域地震密度的空间分布第47-49页
        3.3.3 地震密度修正公式的检验第49-50页
    3.4 相对震源深度的确定第50-55页
        3.4.1 地壳厚度与地应力关系第50-51页
        3.4.2 青藏地域地震地壳厚度探测点及地壳厚度分布云图第51-53页
        3.4.3 震源深度修正公式的不足及相对震源深度的确定方法第53-55页
    3.5 相对震源深度修正传统地应力评估公式第55-57页
        3.5.1 相对震源深度修正公式的建立第55-56页
        3.5.2 考虑相对震源深度地应力公式检验第56-57页
    3.6 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第59-72页
    4.1 概述第59-60页
    4.2 不同地貌单元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第60-64页
        4.2.1 剥蚀区地应力分布分析第60-62页
        4.2.2 沉积区地应力分布分析第62-64页
    4.3 高山峡谷区地应力分布规律第64-71页
        4.3.1 锦屏二级水电站第64-66页
        4.3.2 二滩水电站第66-67页
        4.3.3 拉西瓦水电站第67-68页
        4.3.4 峡谷地应力分布特征第68-70页
        4.3.5 基于具体地形地貌调整地应力评估值第70-71页
    4.4 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线路工程高地应力灾害及防治对策第72-80页
    5.1 基于地形地貌分析的高地应力区选线策略第72-75页
        5.1.1 傍山隧道与越岭隧道第72-73页
        5.1.2 隧址与隧道埋深选择第73-74页
        5.1.3 高地应力区选线原则第74-75页
    5.2 高地应力判别及高地应力灾害第75页
        5.2.1 高地应力判别方法第75页
        5.2.2 隧道高地应力灾害第75页
    5.3 高地应力区隧道岩爆防治措施第75-77页
        5.3.1 水压爆破第76页
        5.3.2 岩爆的预防措施第76-77页
    5.4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措施第77-80页
        5.4.1 软弱围岩隧道设计原则第77-78页
        5.4.2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措施第78-8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道正交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研究
下一篇: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RC短柱偏压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