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热点 | 第10页 |
(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第10-11页 |
(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丰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二)提供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关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或角色 | 第12-13页 |
(二)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形态 | 第13-14页 |
(三)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四)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五)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15-16页 |
(六)研究进展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与形态 | 第18-22页 |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一)校本课程 | 第18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 | 第18-19页 |
(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 第19页 |
二、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19-21页 |
(一)助力课程生本化 | 第19-20页 |
(二)促进教师课程理解 | 第20页 |
(三)推进教育民主化 | 第20-21页 |
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形态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第22-35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2-25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22-25页 |
(二)访谈调查 | 第25页 |
二、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第25-30页 |
(一)主体认识 | 第25-27页 |
(二)参与广度 | 第27-28页 |
(三)参与方式 | 第28页 |
(四)时间成本 | 第28-29页 |
(五)支持系统 | 第29-30页 |
三、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相关认识存在误区 | 第30-31页 |
(二)开发时间严重不足 | 第31-32页 |
(三)组织管理相对薄弱 | 第32-33页 |
(四)专家指导稀缺低效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一、教师:角色定位偏差与知识能力不足 | 第35-37页 |
(一)角色定位存有偏差 | 第35-36页 |
(二)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三)行动研究能力薄弱 | 第37页 |
二、学校:内部课程管理机制的缺陷 | 第37-42页 |
(一)学校课程科层制管理的倾向 | 第37-38页 |
(二)校本课程培训机制的不健全 | 第38-39页 |
(三)校本课程评价和奖励机制的不完善 | 第39-40页 |
(四)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的常态机制的缺位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 | 第42-51页 |
一、教师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 第42-44页 |
(一)形塑全新正确的课程意识 | 第42-43页 |
(二)构筑全面综合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 第43页 |
(三)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校本课程行动研究 | 第43-44页 |
二、学校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第44-48页 |
(一)着力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第44-45页 |
(二)组建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系 | 第45-47页 |
(三)完善灵活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 | 第47-48页 |
(四)优化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与评价 | 第48页 |
三、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 | 第48-51页 |
(一)构建校内教师合作共同体 | 第48-49页 |
(二)创设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 | 第49页 |
(三)建立与课程专家的合作共同体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