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课程整合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热点 | 第9-10页 |
(二)大陆课程整合实践面临多重困境 | 第10-11页 |
(三)台湾课程整合的变革具有借鉴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一)进一步了解台湾课程改革的现况 | 第11页 |
(二)丰富关于台湾课程整合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促进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深化与发展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关于两岸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二)针对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关于台湾学校课程整合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已有研究评述 | 第15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6页 |
(二)研究的基本架构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17-21页 |
第一章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价值 | 第21-31页 |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 | 第21-28页 |
(一)“课程”和“整合”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课程整合的涵义 | 第22-25页 |
(三)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二、课程整合的价值 | 第28-31页 |
(一)化解科目间的叠床架屋,深化知识的有机联系 | 第28-29页 |
(二)促成知识与经验的碰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29页 |
(三)构建统整的设计步骤和组织结构,生成属于师生的课程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课程整合的模式 | 第31-38页 |
一、课程整合类型的划分 | 第31-33页 |
(一)依据价值取向划分 | 第31-32页 |
(二)依据整合内容划分 | 第32页 |
(三)依据整合方式划分 | 第32-33页 |
(四)依据整合主体划分 | 第33页 |
二、经典课程整合模式 | 第33-38页 |
(一)Jacobs的科际整合模式 | 第35-36页 |
(二)RobinFogarty的十种课程整合模式 | 第36页 |
(三)Beane的主题概念整合模式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台湾小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 第38-66页 |
一、台湾小学课程整合的背景 | 第38-41页 |
(一)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 第38-39页 |
(二)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 | 第39页 |
(三)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推动 | 第39-41页 |
(四)先导学校的尝试 | 第41页 |
二、变革初期:在迷茫中寻求统一 | 第41-46页 |
(一)启动阶段的课程整合程序 | 第42-43页 |
(二)启动阶段的特征 | 第43-46页 |
三、变革中期:在探索中百花齐放 | 第46-62页 |
(一)常规化阶段的课程整合程序 | 第46-48页 |
(二)常规化阶段的特征 | 第48-52页 |
(三)面貌各异的整合形式 | 第52-62页 |
四、变革后期:在转变中深入发展 | 第62-66页 |
(一)课程整合深入发展的背景 | 第62-63页 |
(二)深入发展阶段的特征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大陆学校课程整合之借镜 | 第66-75页 |
一、大陆学校课程整合的困境 | 第66-70页 |
(一)相关管理政策缺位 | 第66-67页 |
(二)教师认识存在偏差 | 第67-68页 |
(三)培训成效不彰,难以提升教师整合知能 | 第68-69页 |
(四)学校支持系统缺乏 | 第69页 |
(五)校外环境制约 | 第69-70页 |
二、台湾小学课程整合经验的启示 | 第70-75页 |
(一)细化管理政策,促成校际联动 | 第70-71页 |
(二)简政放权,建立学习型校园文化 | 第71-72页 |
(三)多面向开展合作,提升教师整合素养 | 第72-73页 |
(四)舆论宣传,引入多方参与 | 第73页 |
(五)依现实情况,订实施模式 | 第73-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