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土壤环境中的铜及其污染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土壤中铜的来源 | 第13页 |
1.2.2 土壤中铜的生物学效应 | 第13页 |
1.2.3 铜的环境质量标准 | 第13-14页 |
1.2.4 土壤铜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1.3 铜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植物的耐受机理 | 第15-19页 |
1.3.1 铜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5-17页 |
1.3.2 植物对铜毒害的耐受和解毒机理 | 第17-19页 |
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 第19-22页 |
1.4.1 植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 第19-20页 |
1.4.2 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1.4.3 植物修复技术的改进措施 | 第21-22页 |
1.5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 第22-26页 |
1.5.1 重金属耐性豆科植物及其应用 | 第22-23页 |
1.5.2 抗重金属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促植物生长特性 | 第23-25页 |
1.5.3 重金属对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影响 | 第25-26页 |
1.6 ACC脱氨酶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 第26-34页 |
1.6.1 植物乙烯的生物化学特性 | 第26页 |
1.6.2 ACC脱氨酶对植物乙烯含量调节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1.6.3 ACC脱氨酶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 | 第27-28页 |
1.6.4 根瘤菌中ACC脱氨酶对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作用 | 第28-33页 |
1.6.5 含ACC脱氨酶活性的PGPR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 第33-34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7.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铜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天蓝苜蓿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36-42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6-3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2.3.1 不同Cu2+浓度胁迫对植物鲜重、干重及株高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2 不同Cu浓度胁迫对植物有效根瘤数的影响 | 第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铜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对天蓝苜蓿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42-64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3.3.1 天蓝苜蓿植株生长,N含量及Cu吸收量的变化 | 第50-52页 |
3.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3.3.3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53-56页 |
3.3.4 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56-58页 |
3.4 讨论 | 第58-64页 |
第四章 过量表达ACC脱氨酶的工程菌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的构建 . 534.1 引言 | 第64-7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4-73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64-6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8-7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4.3.1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的验证 | 第73-74页 |
4.3.2 ACC脱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74-75页 |
4.3.3 IAA含量的测定 | 第75-76页 |
4.3.4 铁载体的测定 | 第76页 |
4.3.5 Cu抗性的测定 | 第76页 |
4.4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天蓝苜蓿生长、结瘤及铜耐受性的影响 | 第78-97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1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7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1-94页 |
5.3.1 植物盆栽试验Cu浓度的确定 | 第81页 |
5.3.2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81-85页 |
5.3.3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结瘤固氮的影响 | 第85-88页 |
5.3.4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Cu吸收量的影响 | 第88-90页 |
5.3.5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乙烯含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5.3.6 qRT- PCR | 第91-93页 |
5.3.7 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在根瘤中存在的稳定性 | 第93-94页 |
5.4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2页 |
6.1 结论 | 第97-100页 |
6.1.1 Cu胁迫下, S. meliloti CCNWSX0020-天蓝苜蓿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97页 |
6.1.2 Cu胁迫对天蓝苜蓿生长的影响及S. meliloti CCNWSX0020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第97页 |
6.1.3 Cu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促进作用 .. 86 | 第97-98页 |
6.1.4 过量表达ACC脱氨酶活性工程菌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的构建及其促植物生长特性与铜抗性 | 第98页 |
6.1.5 Cu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 第98-99页 |
6.1.6 Cu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Cu吸收量的影响 | 第99页 |
6.1.7 Cu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乙烯含量的影响 | 第99页 |
6.1.8 Cu胁迫下,S. meliloti CCNWSX0020 (pRKACC) 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响应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2 创新点 | 第100页 |
6.3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6页 |
缩略词 (ABBREVIATIONS)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