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小波变换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遥感反演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6页
        1.2.1 主要采用的数据源第17-21页
        1.2.2 反演方法研究进展第21-26页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2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8页
    1.4 本文章节结构第28-29页
    1.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数据获取第30-4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30-32页
        2.1.2 农业与社会经济概况第32页
        2.1.3 核心实验基地介绍第32-33页
    2.2 实验方案设计第33-35页
        2.2.1 实验目的与实验时间第33页
        2.2.2 测量项目、实验仪器及人员分工第33-34页
        2.2.3 样点布设原则与分布第34-35页
    2.3 实验数据获取第35-41页
        2.3.1 地面实验数据获取第35-37页
        2.3.2 CHRIS高光谱影像第37-40页
        2.3.3 校正和检验样本分配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第42-62页
    3.1 反演方法第42-53页
        3.1.1 连续小波变换第42-46页
        3.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46-48页
        3.1.3 其它几种方法第48-53页
    3.2 数据预处理第53-60页
        3.2.1 光谱数据预处理第53-56页
        3.2.2 CHRIS影像预处理第56-60页
    3.3 模型检验方法第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冬小麦LAI与CCC光谱特征提取第62-74页
    4.1 冠层光谱与LAI与CCC相关性分析第62-63页
        4.1.1 冠层光谱与LAI相关性分析第62页
        4.1.2 冠层光谱与CCC相关性分析第62-63页
    4.2 植被指数与LAI和CCC相关性分析第63-67页
        4.2.1 植被指数与LAI相关性分析第63-65页
        4.2.2 植被指数与冬小麦CCC相关性分析第65-67页
    4.3 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第67-68页
    4.4 小波特征提取第68-72页
        4.4.1 光谱数据连续小波变换第68-69页
        4.4.2 LAI敏感小波特征提取第69-70页
        4.4.3 CCC敏感小波特征提取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冬小麦LAI的高光谱定量反演第74-88页
    5.1 冬小麦LAI反演模型构建第74-79页
        5.1.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冬小麦LAI反演第74-76页
        5.1.2 其它冬小麦LAI反演方法第76-79页
    5.2 冬小麦LAI模型优化选择第79-82页
        5.2.1 冬小麦LAI模型对比分析第79-80页
        5.2.2 冬小麦LAI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散点图第80-82页
    5.3 冬小麦LAI模型精度评定及遥感填图第82-87页
        5.3.1 冬小麦 LAI 模型精度评定第82-84页
        5.3.2 冬小麦LAI遥感填图第84-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冬小麦CCC的高光谱定量反演第88-100页
    6.1 冬小麦CCC反演模型构建第88-92页
        6.1.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冬小麦CCC反演第88-90页
        6.1.2 其它冬小麦CCC反演方法第90-92页
    6.2 冬小麦CCC模型优化选择第92-95页
        6.2.1 冬小麦CCC模型对比分析第92-93页
        6.2.2 冬小麦CCC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散点图第93-95页
    6.3 冬小麦CCC模型精度评定及遥感填图第95-98页
        6.3.1 冬小麦CCC模型精度评定第95-97页
        6.3.2 冬小麦CCC遥感填图第97-98页
    6.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主要结论第100-10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01页
    7.3 研究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12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1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121页
    主要获奖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华山新麦草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早熟、高光合与耐盐相关基因染色体定位
下一篇:苜蓿中华根瘤菌—天蓝苜蓿共生固氮体系对铜胁迫的响应及抗铜工程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