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传统文化的回暖 | 第9-10页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0页 |
3.研究者本身的研究兴趣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课堂观察法 | 第12-13页 |
2.访谈法 | 第13-15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古诗 | 第15页 |
2.教学策略 | 第15-16页 |
(六)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视域融合与古诗教学 | 第16-20页 |
2.诗歌文本教学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一、视域融合与古诗教学 | 第24-34页 |
(一) 视域融合理论探析 | 第24-28页 |
1.视域融合的含义 | 第24-26页 |
2.视域融合的特点 | 第26-28页 |
(二) 视域融合符合古诗教学要求 | 第28-31页 |
1.尊重学生的现有视域 | 第28-29页 |
2.肯定古诗的空白 | 第29-30页 |
3.利用视域的距离 | 第30-31页 |
(三) 古诗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 | 第31-34页 |
1.视域主体 | 第31-32页 |
2.融合维度 | 第32-34页 |
二、古诗视域 | 第34-42页 |
(一) “言”、“象”、“意”观点的启发 | 第34-36页 |
1.“言”、“象”、“意”观点的来源 | 第34-35页 |
2.“言”、“象”、“意”的具体内容 | 第35-36页 |
(二) 古诗视域维度的生成 | 第36-42页 |
1.语言层 | 第36-38页 |
2.意象层 | 第38-39页 |
3.意蕴层 | 第39-42页 |
三、教师与古诗的视域融合 | 第42-58页 |
(一) 教师与古诗视域融合时存在的问题 | 第42-47页 |
1.语言层——语音与语义的分离 | 第42-43页 |
2.意象层——意境赏析的缺失 | 第43-45页 |
3.意蕴层——忽视古诗开放性 | 第45-47页 |
(二) 教师与古诗视域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1.教师对古诗分析不到位,视域狭窄 | 第47-48页 |
2.理论与实践脱节,重“量”轻“质” | 第48-49页 |
(三) 教师与古诗视域融合的策略 | 第49-58页 |
1.获得历史视域、扩大现有视域 | 第49-52页 |
2.利用古诗视域的维度线索 | 第52-58页 |
四、教师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 第58-68页 |
(一) 教师与学生视域融合时存在的问题 | 第58-61页 |
1.师生互动模式化 | 第58-60页 |
2.师生对话不平等 | 第60-61页 |
(二) 教师与学生视域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1-63页 |
1.教师对学生的“前见”处理不当 | 第61-62页 |
2.忽视生本之间视域距离的有效性 | 第62-63页 |
(三) 教师与学生视域融合的策略 | 第63-68页 |
1.设置“意向性”问题 | 第63-65页 |
2.鼓励学生向文本提问 | 第65-68页 |
五、案例及反思 | 第68-83页 |
(一) 视域融合理论下《长歌行》教学案例呈现及分析 | 第68-76页 |
(二) 视域融合理论下《长歌行》教学案例反思 | 第76-83页 |
1.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 第77页 |
2.文本解读到位,重点突出 | 第77页 |
3.古诗教学中诵读不够 | 第77-78页 |
4.缺少学生提问的环节 | 第78-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