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8-25页 |
2.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 第18-19页 |
2.2 我国房地产投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2.2.1 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增长迅速 | 第19-20页 |
2.2.2 我国房地产投资方式来源比较单一 | 第20-22页 |
2.3 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1 影响经济结构 | 第22-23页 |
2.3.2 不利于低碳经济 | 第23页 |
2.3.3 挤占消费需求 | 第23-24页 |
2.3.4 不利于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房地产与金融、经济相关理论 | 第25-33页 |
3.1 房地产的特性 | 第25-26页 |
3.1.1 区域性 | 第25页 |
3.1.2 竞争不充分性 | 第25页 |
3.1.3 交易复杂性 | 第25-26页 |
3.1.4 供给调节滞后性 | 第26页 |
3.1.5 政府强干预性 | 第26页 |
3.1.6 金融高关联度性 | 第26页 |
3.2 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投资理论 | 第26-27页 |
3.2.2 房地产投资理论 | 第27-28页 |
3.2.3 投资乘数与加速数理论 | 第28页 |
3.2.4 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 | 第28页 |
3.2.5 房价的拉动效应 | 第28-30页 |
3.3 房地产与金融业的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3.3.1 微观层面分析 | 第30-31页 |
3.3.2 宏观层面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计量经济学理论 | 第33-41页 |
4.1 单位根以及单位根检验 | 第33-35页 |
4.1.1 单位根理论 | 第33-34页 |
4.1.2 DF检验 | 第34页 |
4.1.3 ADF检验 | 第34-35页 |
4.2 协整以及协整检验 | 第35-36页 |
4.2.1 伪回归现象 | 第35页 |
4.2.2 协整概念 | 第35-36页 |
4.3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第36-38页 |
4.3.1 VAR模型 | 第36-37页 |
4.3.2 VEC模型 | 第37-38页 |
4.4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第38-41页 |
4.4.1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9页 |
4.4.2 方差分解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1-54页 |
5.1 变量选择 | 第41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5.3 单位根检验 | 第43页 |
5.4 协整关系检验 | 第43-44页 |
5.5 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的建立 | 第44-46页 |
5.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47页 |
5.7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第47-54页 |
5.7.1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7-51页 |
5.7.2 方差分解 | 第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60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建议 | 第55-58页 |
6.2.1 正确把握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 | 第55页 |
6.2.2 严格把控房地产投资各个环节,以质取胜 | 第55-56页 |
6.2.3 立足远期住房体系,平衡住房供需结构 | 第56页 |
6.2.4 多元化房地产投资融资渠道,防范金融危险 | 第56-58页 |
6.3 研究未尽之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