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华北平原典型城市和泰山的黑碳光吸收特征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碳质气溶胶第13-15页
        1.1.1 碳质气溶胶特性第13-14页
        1.1.2 碳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4-15页
    1.2 黑碳测量法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黑碳浓度的常用测量法第15-17页
        1.2.2 光热法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黑碳光学性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黑碳质量吸收截面的现状第19-20页
        1.3.2 黑碳吸光增强效应的现状第20-22页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2-25页
        1.4.1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4.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第25-37页
    2.1 研究站点以及采样时间第25-28页
        2.1.1 济南第25-26页
        2.1.2 泰山第26-28页
    2.2 采样与分析仪器介绍第28-34页
        2.2.1 碳质气溶胶采样方法第28-29页
        2.2.2 大气污染物在线测量仪器第29-31页
        2.2.3 气溶胶滤膜过滤系统(AFD)两步法第31-32页
        2.2.4 OC-EC浓度分析第32-34页
    2.3 气溶胶光学参数计算以及Mie理论计算第34-37页
        2.3.1 光学参数计算第34-36页
        2.3.2 Mie理论计算第36-37页
第三章 三种方法测得济南、泰山站点的EC浓度光学特征第37-45页
    3.1 济南站点的特征第37-41页
        3.1.1 济南站点EC、ATN第37-38页
        3.1.2 济南站点MAC、E_(MAC)第38-41页
    3.2 泰山站点的特征第41-43页
        3.2.1 泰山站点EC、ATN第41-42页
        3.2.2 泰山站点MAC、E_(MAC)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矫正AFD处理前后三种升温方法所得EC第45-51页
    4.1 AFD处理前后三种方法OCEC分割点以及激光的变化特征第45-46页
    4.2 AFD处理测得EC值特征对比第46-48页
    4.3 三种升温方法测得EC值特征对比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济南和泰山黑碳的吸光增强以及其对气候模式的意义第51-62页
    5.1 矫正后济南以及泰山MAC的特征第51-54页
        5.1.1 矫正后济南以及泰山的MAC第51-53页
        5.1.2 济南与泰山MAC值与不同地区以及其他方法的MAC值对比第53-54页
    5.2 矫正后济南以及泰山的光吸收增强E_(MAC)特征第54-55页
        5.2.1 矫正后济南以及泰山的E_(MAC)第54页
        5.2.2矫正后的济南以及泰山的E_(MAC)与其他方法所得E_(MAC)对比第54-55页
    5.3 泰山的区域性老化气溶胶的光吸收增强基本保持恒定第55-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2-64页
    6.1 文章的主要结论第62页
    6.2 本文的创新性第62-63页
    6.3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5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75-7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生产研究
下一篇:沈阳市生态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