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综述 | 第9-17页 |
一、先秦汉语词汇研究 | 第9-12页 |
二、汉语词义演变研究 | 第12-16页 |
三、建筑词汇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步骤 | 第19-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一、词汇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页 |
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分类描写 | 第24-320页 |
第一节 房屋类建筑词汇 | 第25-256页 |
一、按功能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25-138页 |
二、按形状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138-146页 |
三、按格局、形态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146-167页 |
四、按结构、部件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167-232页 |
五、按土工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232-237页 |
六、按材料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237-246页 |
七、按工具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246-256页 |
第二节 水利类建筑词汇 | 第256-274页 |
一、桥梁类建筑词汇 | 第256-258页 |
二、堤防类建筑词汇 | 第258-263页 |
三、沟渠类建筑词汇 | 第263-270页 |
四、井池类建筑词汇 | 第270-274页 |
第三节 道路类建筑词汇 | 第274-279页 |
第四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及成词机制 | 第279-320页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 | 第279-315页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成词机制 | 第315-320页 |
第三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情况分析 | 第320-435页 |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情况分析 | 第321-363页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单义引申 | 第322-331页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辐射引申 | 第331-340页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连锁引申 | 第340-347页 |
四、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综合引申 | 第347-363页 |
第二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范围变化分析 | 第363-393页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扩大 | 第363-370页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缩小 | 第370-377页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转移 | 第377-393页 |
第三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特征 | 第393-435页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特征 | 第393-402页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建筑义位范围变化特征 | 第402-435页 |
第四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认知语义分析 | 第435-490页 |
第一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认知分析 | 第436-447页 |
一、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 第437-444页 |
二、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 第444-447页 |
第二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 第447-482页 |
一、指称转喻 | 第447-469页 |
二、语法转喻 | 第469-482页 |
第三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及动因分析 | 第482-490页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机制分析 | 第482-484页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机制分析 | 第484-488页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转喻机制的动因分析 | 第488-490页 |
结语 | 第490-492页 |
参考文献 | 第492-501页 |
后记 | 第5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