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一、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概述 | 第13-19页 |
(一)“模式”的阐释 | 第13-14页 |
1.模式的含义 | 第13页 |
2.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阐释 | 第14-16页 |
1.公民道德建设的含义 | 第14-15页 |
2.公民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15-16页 |
(三)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阐释 | 第16-19页 |
1.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含义 | 第16-17页 |
2.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二、中国传统公民道德建设模式阐述 | 第19-23页 |
(一)我国传统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概况 | 第19页 |
(二)传统模式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1.道德建设的目标偏高 | 第19-20页 |
2.道德建设的内容不够具体 | 第20页 |
3.公民个体的道德自主空间不足 | 第20-21页 |
(三)对我国传统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功能评析 | 第21-23页 |
1.传统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有益功能 | 第21页 |
2.传统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三、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 | 第23-28页 |
(一)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的提出 | 第23-24页 |
(二)“引导-自觉型”模式的内涵 | 第24-25页 |
(三)“引导-自觉型”模式的主要原则 | 第25-28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25-26页 |
2.引导性原则 | 第26页 |
3.实践性原则 | 第26-27页 |
4.发展性原则 | 第27-28页 |
四、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第28-33页 |
(一)符合公民道德运行的基本规律 | 第28-29页 |
1.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 第28页 |
2.义务与权利的统一 | 第28-29页 |
(二)适合当代中国具体国情 | 第29-33页 |
1.“引导”的现实合理性 | 第29-31页 |
2.“自觉”的现实合理性 | 第31-33页 |
五、“引导-自觉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运用与实践 | 第33-39页 |
(一)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引导 | 第33-36页 |
1.各级党委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 第33页 |
2.发挥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 第33-35页 |
3.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 第35页 |
4.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 第35-36页 |
(二)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 第36-39页 |
1.发挥公民在实践中自我道德教育的作用 | 第36-37页 |
2.激发公民主体的道德需求感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