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5-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17页
        1.2.1 研究意义第17页
        1.2.2 研究目标第17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7-29页
        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第17-25页
        1.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第25-26页
        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机制研究第26-27页
        1.3.4 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研究第27-28页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8-29页
    1.4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0-34页
        1.5.1 研究方法第30页
        1.5.2 技术路线第30-34页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4-44页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第34-36页
        2.1.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第34-35页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界定第35-36页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6-42页
        2.2.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第36-38页
        2.2.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38-39页
        2.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39-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第44-64页
    3.1 数据标准化模型第44-45页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核心单要素评价模型第45-50页
        3.2.1 土地资源承载力第45-48页
        3.2.2 水资源承载力第48-49页
        3.2.3 生态承载力第49-50页
    3.3 基于突变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第50-55页
        3.3.1 突变级数模型基本原理第50-51页
        3.3.2 突变级数模型的改进第51-53页
        3.3.3 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第53-55页
    3.4 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分析模型第55-58页
        3.4.1 空间关系分析模型第55-56页
        3.4.2 演变过程分析模型第56-58页
        3.4.3 演变趋势分析模型第58页
    3.5 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机制模型第58-60页
    3.6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调控模型第60-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4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第64-83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64-71页
        4.1.1 地理区位第64-65页
        4.1.2 自然资源第65-67页
        4.1.3 社会经济第67-69页
        4.1.4 生态环境第69-70页
        4.1.5 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第70-71页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71-82页
        4.2.1 数据来源第71-72页
        4.2.2 数据处理与量化第72-82页
    4.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第83-120页
    5.1 资源环境承载力核心单要素评价第83-102页
        5.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第83-92页
        5.1.2 水资源承载力第92-95页
        5.1.3 生态承载力第95-102页
    5.2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102-117页
        5.2.1 指标数据标准化第102-103页
        5.2.2 指标重要性排序第103-104页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第104-106页
        5.2.4 评价结果改进第106-110页
        5.2.5 评价结果分析第110-117页
    5.3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6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分析第120-135页
    6.1 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关系分异第120-124页
        6.1.1 全局自相关分析第120-121页
        6.1.2 局部自相关分析第121-124页
    6.2 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过程分异第124-132页
        6.2.1 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变态势分异第124-126页
        6.2.2 基于半变异函数的演变过程分异第126-128页
        6.2.3 基于泰尔指数的演变过程分异第128-132页
    6.3 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趋势分异第132-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7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机制分析第135-149页
    7.1 资源环境承载力SPCA模型构建第135-137页
        7.1.1 指标数据的选取第135页
        7.1.2 指标数据的空间化处理第135-136页
        7.1.3 空间主成分分析第136-137页
    7.2 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因素识别第137-140页
    7.3 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机制时空分异分析第140-147页
    7.4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8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调控第149-164页
    8.1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聚类分区第149-153页
        8.1.1 中心省辖市的确定第149-153页
        8.1.2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第153页
    8.2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的多维渐进式调整第153-159页
        8.2.1 基于行政区划的分区调整第154-156页
        8.2.2 基于交通条件的分区调整第156-157页
        8.2.3 基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分区调整第157-159页
    8.3 分区调控与路径选择第159-162页
        8.3.1 分区依据及命名规则第159-160页
        8.3.2 分区调控路径第160-162页
    8.4 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64-168页
    9.1 结论第164-166页
    9.2 创新点第166-167页
    9.3 展望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90页
作者简历第190-19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赤泥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反应器主体形式及内部结构的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