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赤泥的研究背景 | 第16-25页 |
1.1.1 赤泥的危害 | 第16-21页 |
1.1.2 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1.1.3 赤泥的改性研究 | 第23-25页 |
1.2 赤泥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第25-29页 |
1.2.1 赤泥固化污染土的研究 | 第25-27页 |
1.2.2 赤泥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 第27-29页 |
1.3 重金属污染土的监测及处理方法 | 第29-35页 |
1.3.1 重金属污染土的监测 | 第30-32页 |
1.3.2 重金属污染土的固化/稳定化 | 第32-34页 |
1.3.3 处理重金属污染土的其他方法 | 第34-35页 |
1.4 固化土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35-41页 |
1.4.1 力学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1.4.2 电阻率法研究 | 第37-40页 |
1.4.3 压敏特性研究 | 第40-41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41-44页 |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第44-5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4-52页 |
2.1.1 赤泥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 第44-49页 |
2.1.2 黄土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 第49-51页 |
2.1.3 其他材料 | 第51-52页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53-56页 |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 | 第53页 |
2.3.2 电阻率测试 | 第53-54页 |
2.3.3 含水率测试 | 第54页 |
2.3.4 浸出毒性测试 | 第54页 |
2.3.5 放射性检测 | 第54页 |
2.3.6 微观形貌分析 | 第54-55页 |
2.3.7 物相分析 | 第55页 |
2.3.8 压敏性测试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赤泥改性及协同水泥固化污染土的试验方案 | 第56-64页 |
3.1 赤泥改性方案 | 第56-58页 |
3.1.1 不同配比水泥、赤泥、CaO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3.1.2 改性赤泥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 改性赤泥协同水泥(RMCaC)固化Cu~(2+)污染土的试验方案 | 第58-59页 |
3.2.1 改性赤泥协同水泥作为固化剂的材料配比方案 | 第58页 |
3.2.2 污染土中铜离子含量的选取 | 第58页 |
3.2.3 试验龄期选取 | 第58-59页 |
3.3 固化土环境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3.4 固化土试块的质量及含水率 | 第60-64页 |
3.4.1 固化土试块的质量 | 第60-62页 |
3.4.2 固化土试块的含水率 | 第62-64页 |
第四章 RMCaC固化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电阻率、压敏性 | 第64-94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RMCaC固化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 第64-75页 |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赤泥掺量的关系 | 第64-69页 |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Cu~(2+)含量的关系 | 第69-71页 |
4.2.3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的关系 | 第71-74页 |
4.2.4 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公式 | 第74-75页 |
4.3 RMCaC固化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研究 | 第75-85页 |
4.3.1 电流频率的选择 | 第75-76页 |
4.3.2 电阻率与赤泥掺量的关系 | 第76-78页 |
4.3.3 电阻率与Cu~(2+)含量的关系 | 第78-79页 |
4.3.4 电阻率与养护龄期的关系 | 第79-82页 |
4.3.5 电阻率预测公式 | 第82-83页 |
4.3.6 抗压强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 第83-85页 |
4.4 RMCaC固化污染土的压敏性研究 | 第85-92页 |
4.4.1 固化土应力-应变及应力-电阻率变化率关系研究 | 第85-88页 |
4.4.2 压敏性与赤泥掺量的关系 | 第88-90页 |
4.4.3 压敏性与Cu~(2+)含量的关系 | 第90-91页 |
4.4.4 压敏性与养护龄期的关系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RMCaC固化污染土的微观测试与机理研究 | 第94-122页 |
5.1 前言 | 第94-95页 |
5.2 水泥固化土强度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95-102页 |
5.2.1 水泥固化黄土强度的机理分析 | 第95-99页 |
5.2.2 水泥固化Cu~(2+)污染土强度的机理分析 | 第99-102页 |
5.3 RMCaC固化土强度变化的机理研究 | 第102-112页 |
5.3.1 RMCaC固化黄土强度的机理分析 | 第102-106页 |
5.3.2 RMCaC固化Cu~(2+)污染土强度随Cu~(2+)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06-111页 |
5.3.3 RMCaC固化Cu~(2+)污染土强度随养护龄期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1-112页 |
5.4 RMCaC固化土电阻率变化的机理研究 | 第112-116页 |
5.4.1 电阻率随赤泥掺量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2-113页 |
5.4.2 电阻率随Cu~(2+)含量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3-114页 |
5.4.3 电阻率随养护龄期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4-116页 |
5.4.4 强度与电阻率相关性的机理分析 | 第116页 |
5.5 RMCaC固化土压缩过程中电阻率变化率衰减机理研究 | 第116-119页 |
5.5.1 电阻率变化率随应变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6-118页 |
5.5.2 压敏性随多因素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118-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科研工作 | 第140-142页 |
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42-144页 |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