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氨酯——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36页 |
1.1 聚氨酯的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1.2 聚氨酯的原料 | 第13-21页 |
1.2.1 异氰酸酯 | 第13-15页 |
1.2.2 多元醇 | 第15-18页 |
1.2.2.1 聚酯多元醇 | 第15-17页 |
1.2.2.2 聚醚多元醇 | 第17-18页 |
1.2.3 助剂 | 第18-21页 |
1.2.3.1 扩链剂与交联剂 | 第18-19页 |
1.2.3.2 催化剂 | 第19-20页 |
1.2.3.3 溶剂 | 第20页 |
1.2.3.4 发泡剂 | 第20-21页 |
1.3 聚氨酯产品的应用 | 第21-23页 |
1.3.1 泡沫塑料 | 第21页 |
1.3.2 弹性体 | 第21-22页 |
1.3.3 涂料 | 第22页 |
1.3.4 胶粘剂 | 第22页 |
1.3.5 其它 | 第22-23页 |
1.4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研究 | 第23-33页 |
1.4.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提出 | 第23-24页 |
1.4.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机理 | 第24-26页 |
1.4.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原料 | 第26-32页 |
1.4.3.1 端氨基聚醚(ATPE) | 第26-29页 |
1.4.3.2 环碳酸酯类齐聚物 | 第29-32页 |
1.4.4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应用 | 第32页 |
1.4.5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现状 | 第32-33页 |
1.5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端氨基聚醚 | 第36-51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2.2.1 反应所用的仪器 | 第37页 |
2.2.2 反应原料及其规格 | 第37页 |
2.2.3 产品结构分析、测试装置 | 第37-38页 |
2.2.4 合成方法 | 第38-39页 |
2.2.4.1 甲磺酰氯法合成端氨基聚醚 | 第38页 |
2.2.4.2 氯醇法合成端氨基聚醚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2.3.1 甲磺酰氯法合成端氨基聚醚 | 第39-46页 |
2.3.1.1 第一步产物的反应情况 | 第39-41页 |
2.3.1.2 油浴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1.3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1.5 产品表征 | 第44-46页 |
2.3.2 氯醇法合成端氨基聚醚 | 第46-50页 |
2.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2.2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48页 |
2.3.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2.4 产品表征 | 第49-50页 |
2.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端环碳酸酯聚醚的合成 | 第51-62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2.1 反应所用的仪器 | 第52页 |
3.2.2 反应原料及其规格 | 第52页 |
3.2.3 产品结构分析、测试装置 | 第52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产品表征 | 第53-55页 |
3.3.2 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5-61页 |
3.3.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2 CO_2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2.3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2.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 | 第62-66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1 反应所用的仪器 | 第62-63页 |
4.2.2 反应所用原料及其规格 | 第63页 |
4.2.3 产品结构分析、测试装置 | 第63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63-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