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外核测技术及其卡件的研发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核电站仪表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堆外核测仪表及系统 | 第15-24页 |
2.1 核反应堆介绍 | 第15-17页 |
2.2 核反应堆仪表及系统 | 第17-18页 |
2.3 堆芯外核检测仪表及系统 | 第18-22页 |
2.3.1 核反应堆功率的测量 | 第18-19页 |
2.3.2 安全保护功能 | 第19-22页 |
2.3.2.1 三个测量范围的核检测仪表系统 | 第20-21页 |
2.3.2.2 压水堆堆外核检测仪表的布局 | 第21-22页 |
2.4 核电安全仪控系统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子探测原理及中子探测器 | 第24-37页 |
3.1 中子探测的基本方法 | 第24-27页 |
3.1.1 核反应法 | 第25页 |
3.1.2 核反冲法 | 第25-26页 |
3.1.3 核裂变法 | 第26页 |
3.1.4 活化法 | 第26-27页 |
3.2 中子探测仪表的种类 | 第27-30页 |
3.2.1 气体探测仪表 | 第27-29页 |
3.2.1.1 三氟化硼(BF_3)正比计数管 | 第28页 |
3.2.1.2 长计数管 | 第28页 |
3.2.1.3 电离室 | 第28-29页 |
3.2.2 固体探测仪表 | 第29-30页 |
3.2.2.1 硫化锌快中子屏 | 第29页 |
3.2.2.2 硫化锌慢中子屏 | 第29页 |
3.2.2.3 含锂闪烁体 | 第29-30页 |
3.2.2.4 有机闪烁体 | 第30页 |
3.3 核辐射探测性的一般特性 | 第30-36页 |
3.3.1 核辐射探测器的本征电流信号 | 第32页 |
3.3.2 核辐射探测器的运行工作方式 | 第32-35页 |
3.3.2.1 脉冲运行方式 | 第33-35页 |
3.3.2.2 电流型运行方式 | 第35页 |
3.3.3 核探测器的探测效率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核探测器输出信号的调理 | 第37-48页 |
4.1 整体结构分析 | 第37页 |
4.2 前置放大器 | 第37-40页 |
4.2.1 前置放大器的作用 | 第37-39页 |
4.2.2 前置放大器的分类 | 第39页 |
4.2.3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的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4.3 主放大器 | 第40-44页 |
4.3.1 主放大器的作用 | 第40-41页 |
4.3.2 主放大器的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4.3.3 主放大器的电路实现 | 第43-44页 |
4.4 单道分析器 | 第44-47页 |
4.4.1 峰值保持电路 | 第44-46页 |
4.4.2 脉冲甄别电路 | 第46-47页 |
4.5 线性率表 | 第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核测信号的模拟量输入卡件设计 | 第48-62页 |
5.1 功能及要求 | 第48-49页 |
5.2 AI 卡电路实现 | 第49-60页 |
5.2.1 硬件设计 | 第49-52页 |
5.2.1.1 模拟部分 | 第50-51页 |
5.2.1.2 数字部分 | 第51-52页 |
5.2.2 软件设计 | 第52-60页 |
5.2.2.1 QuartusII 简介 | 第52-53页 |
5.2.2.2 VHDL 语言简介 | 第53-54页 |
5.2.2.3 软件设计及仿真 | 第54-60页 |
5.3 调试结果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