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新型羧酸配体和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氢吸附储存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第12页
        1.1.2 氢燃料电池发展与应用第12-14页
    1.2 金属基储氢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4-16页
    1.3 吸附气体用碳纳米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6-18页
        1.3.1 碳纳米材料的结构第16-17页
        1.3.2 碳纳米材料制备第17页
        1.3.3 碳纳米材料在气体吸附上的研究第17-18页
    1.4 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8-22页
        1.4.1 配位化合物特点和常见配体类型第18-19页
        1.4.2 金属有机配合物结构第19-21页
        1.4.2 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及研究思路第21-22页
    1.5 材料储氢性能测试装置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页
    1.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新型多羧酸配体和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后处理第25-36页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料第25-28页
        2.1.1 合成实验装置第25-27页
        2.1.2 合成实验原料及处理方法第27-28页
    2.2 材料合成工艺第28-32页
        2.2.1 Suzuki 偶联反应原理第28-29页
        2.2.2 Suzuki 偶联反应底物及碱性条件第29-30页
        2.2.3 Suzuki 偶联反应催化体系第30-31页
        2.2.4 溶剂热合成反应原理第31-32页
        2.2.5 溶剂热合成反应常用溶剂第32页
    2.3 材料合成及后处理工艺第32-33页
        2.3.1 3,5-二羧基苯硼酸制备第33页
        2.3.2 3,5-二甲酸乙酯苯硼酸制备第33页
        2.3.3 1,3,5-三(3′,5′-二甲酸乙酯苯基)苯制备第33页
        2.3.4 有机配体1,3,5-三(3′,5′-二甲酸苯基)苯制备第33页
    2.4 溶剂热合成反应第33-34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5页
        2.5.1 3,5-二羧基苯硼酸制备实验结果分析第34页
        2.5.2 3,5-二甲酸乙酯苯硼酸制备实验结果分析第34页
        2.5.3 1,3,5-三(3′,5′-二甲酸乙酯苯基)苯制备实验结果分析第34-35页
        2.5.4 1,3,5-三(3′,5′-二甲酸苯基)苯制备实验结果分析第35页
        2.5.5 金属有机配合物制备实验结果分析第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材料合成实验产物的表征与分析第36-54页
    3.1 合成产物的表征方法第36-37页
    3.2 3,5-二羧基苯硼酸的IR 和1HNMR 谱分析第37-40页
    3.3 3,5-二甲酸乙酯苯硼酸的IR 和1HNMR 谱分析第40-42页
    3.4 1,3,5-三(3′,5′-二甲酸乙酯苯基)苯的IR 和1HNMR 谱分析第42-44页
    3.5 有机配体1,3,5-三(3′,5′-二甲酸苯基)苯的IR 和1HNMR 谱分析第44-45页
    3.6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45-47页
    3.7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IR 分析第47-48页
    3.8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XRD 分析第48-51页
    3.9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BET 分析第51-53页
    3.10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金属有机配合物吸附性能测试装置和测试性能表征第54-65页
    4.1 吸附性能测试装置结构第54页
    4.2 吸附性能测试装置标定第54-56页
    4.3 吸附热力学曲线测试原理与步骤第56-58页
    4.4 吸附动力学曲线测试原理与步骤第58页
    4.5 脱附热力学曲线测试原理与步骤第58-59页
    4.6 脱附动力学测试原理与步骤第59-60页
    4.7 吸附性能测试装置测试精度分析第60-63页
        4.7.1 介质为氢气时测试精度分析第61-62页
        4.7.2 介质为氮气时测试精度分析第62-63页
    4.8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吸附性能测试第63-64页
    4.9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5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65-66页
    5.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符号与标记(附录1)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第73-76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堆外核测技术及其卡件的研发
下一篇:Ta的添加及热处理制度对7715D钛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