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创业板市场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创业板市场概念及创业板风险的特征分析 | 第14-16页 |
2.1.1 创业板市场概念及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创业板风险的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2.2 创业板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证券组合理论 | 第16-17页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第17页 |
2.2.3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 | 第17页 |
2.2.4 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17-19页 |
3 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19-31页 |
3.1 纳斯达克市场的风险防范 | 第19-21页 |
3.1.1 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 | 第19页 |
3.1.2 对纳斯达克市场风险防范制度的分析 | 第19-21页 |
3.2 英国AIM市场的风险研究 | 第21-23页 |
3.2.1 英国的另类投资市场(AIM)的发展 | 第21-22页 |
3.2.2 对英国AIM市场风险防范制度的分析 | 第22-23页 |
3.3 香港地区创业板市场风险研究 | 第23-26页 |
3.3.1 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 第23-24页 |
3.3.2 香港创业板市场风险敞口问题 | 第24-26页 |
3.4 纳斯达克市场、AIM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的比较分析 | 第26-31页 |
3.4.1 市场的组织结构 | 第27页 |
3.4.2 市场监管制度 | 第27-28页 |
3.4.3 保荐人制度 | 第28-29页 |
3.4.4 市场交易制度 | 第29页 |
3.4.5 信息披露制度 | 第29-30页 |
3.4.6 退市制度 | 第30-31页 |
4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 | 第31-47页 |
4.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 第31-33页 |
4.2 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敞口的定性分析 | 第33-37页 |
4.2.1 从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 第33-34页 |
4.2.2 从创业板市场宏观机制、制度风险的角度进行研究 | 第34-36页 |
4.2.3 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互动分析 | 第36-37页 |
4.3 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37-47页 |
4.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7页 |
4.3.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4.3.3 实证过程与分析 | 第38-46页 |
4.3.4 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第46-47页 |
5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建议 | 第47-54页 |
5.1 法律、市场制度的完善 | 第47-51页 |
5.1.1 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 | 第47-48页 |
5.1.2 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页 |
5.1.3 投资者的准入制度 | 第48-49页 |
5.1.4 创业板市场的保荐人制度 | 第49页 |
5.1.5 创业板市场组织结构 | 第49页 |
5.1.6 创业板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 | 第49-50页 |
5.1.7 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完善 | 第50-51页 |
5.2 对市场主体的规范 | 第51-54页 |
5.2.1 对上市公司的规范 | 第51-52页 |
5.2.2 对券商的规范 | 第52页 |
5.2.3 对投资者的再教育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