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7-4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 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1.2.1 医疗救助 | 第19-20页 |
1.2.2 社会排斥 | 第20-21页 |
1.2.3 社会融合 | 第21-22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22-30页 |
1.3.1 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下的医疗救助 | 第22-23页 |
1.3.2 完善医疗救助是筑牢医疗保障底线的关键 | 第23-26页 |
1.3.3 社会转型期中的贫病循环对医疗救助的挑战 | 第26-29页 |
1.3.4 医疗救助是提高贫困者医疗保障的有效制度 | 第29-30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30-41页 |
1.4.1 国外学者对医疗救助的研究 | 第30-32页 |
1.4.2 国内学者对医疗救助的研究 | 第32-40页 |
1.4.3 对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40-4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41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41页 |
1.5.2 实践意义 | 第41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41-45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41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42-45页 |
2 医疗救助制度分析与完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5-55页 |
2.1 社会公民权利理论 | 第45-46页 |
2.2 社会公平理论 | 第46-47页 |
2.3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47-48页 |
2.3.1 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47页 |
2.3.2 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47-48页 |
2.4 《贝弗里奇报告》 | 第48-49页 |
2.5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理论 | 第49-50页 |
2.6 三次分配理论 | 第50-51页 |
2.7 底线公平理论 | 第51-5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及对其发挥融合作用评析 | 第55-67页 |
3.1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 | 第55-57页 |
3.2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救助基本情况 | 第57-62页 |
3.2.1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57-59页 |
3.2.2 城市医疗救助基本情况 | 第59-62页 |
3.3 对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挥融合作用的评析 | 第62-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基于福利三角框架的医疗救助融合性分析 | 第67-89页 |
4.1 福利三角 | 第67页 |
4.2 基于福利三角框架的社会排斥研究 | 第67-68页 |
4.3 基于福利三角框架的医疗救助融合因素研究 | 第68-88页 |
4.3.1 具体分析研究的逻辑 | 第68-69页 |
4.3.2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医疗救助政策的出台 | 第69-71页 |
4.3.3 医疗救助制度中存在的排斥因素 | 第71-76页 |
4.3.4 基于福利三角的医疗救助融合因素 | 第76-84页 |
4.3.5 基于福利三角的综合型医疗救助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医疗救助借鉴性分析 | 第89-105页 |
5.1 对国外医疗救助制度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 第89页 |
5.2 国外医疗救助制度比较 | 第89-99页 |
5.2.1 发达国家 | 第89-94页 |
5.2.2 发展中国家 | 第94-98页 |
5.2.3 各国医疗救助制度比较 | 第98-99页 |
5.3 卫生费用构成国际比较 | 第99-101页 |
5.4 国外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受助者医疗保障的因素 | 第101-105页 |
5.4.1 立法使公民救助权成为法定和现实权利 | 第101-102页 |
5.4.2 注重为救助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第102-103页 |
5.4.3 救助实施中重视提高救助对象的保障能力 | 第103页 |
5.4.4 明确政府筹资责任是救助对象获得充分保障的基础 | 第103-104页 |
5.4.5 通过管理创新为救助对象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 | 第104-105页 |
6 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城市医疗救助实施为例 | 第105-119页 |
6.1 顺义区实施医疗救助的基础条件 | 第105-106页 |
6.2 医疗救助对象个体特征及需求利用 | 第106-107页 |
6.2.1 医疗救助对象个体特征 | 第106页 |
6.2.2 医疗救助对象病后就医行为 | 第106-107页 |
6.2.3 救助对象经常就诊的单位 | 第107页 |
6.2.4 救助对象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 第107页 |
6.2.5 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满意方面 | 第107页 |
6.2.6 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不满意方面 | 第107页 |
6.2.7 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外的需求 | 第107页 |
6.3 医疗救助供给情况 | 第107-114页 |
6.3.1 政府提供的救助 | 第107-112页 |
6.3.2 社会提供的救助 | 第112-113页 |
6.3.3 医疗机构的供给 | 第113-114页 |
6.4 医疗救助制度的保障作用 | 第114-116页 |
6.5 医疗救助的实施结果分析 | 第116-118页 |
6.5.1 医疗救助的利用 | 第116页 |
6.5.2 医疗救助的效果 | 第116页 |
6.5.3 医疗救助工作的成绩 | 第116-117页 |
6.5.4 医疗救助工作的改进 | 第117-11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束语 | 第119-124页 |
7.1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完善措施 | 第119-122页 |
7.1.1 医疗救助制度理念与目标应遵循一定的价值伦理原则 | 第119页 |
7.1.2 通过立法确立救助对象获得医疗救助的权利 | 第119-120页 |
7.1.3 为救助对象提供基本健康服务以实现全民共享 | 第120页 |
7.1.4 为救助对象创造融合环境以体现发展型福利思想 | 第120-121页 |
7.1.5 为救助对象提供可及的卫生服务供给 | 第121-122页 |
7.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22页 |
7.3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7.3.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22页 |
7.3.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36-138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138-13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后记 | 第140-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142-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