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物资经济论文--中国论文

“双业联动”视角下的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框架第16-19页
        1.3.1 论文框架图第16-17页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思路第17-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1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1-33页
    2.1 关于物流的研究第21页
    2.2 关于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物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第21-24页
        2.2.1 关于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第21-23页
        2.2.2 关于物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第23-24页
    2.3 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第24-28页
        2.3.1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第24-27页
        2.3.2 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第27-28页
    2.4 物流业与制造业关系以及“双业联动”问题的研究第28-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3. 本论文的主要理论基础第33-42页
    3.1 社会分工与委托代理理论第33-34页
        3.1.1 社会分工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第33-34页
        3.1.2 社会分工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双业联动”的关系第34页
    3.2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第34-37页
        3.2.1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概述第34-35页
        3.2.2 价值链与钻石模型理论第35-37页
    3.3 合作博弈理论第37-38页
        3.3.1 合作博弈的内涵第37页
        3.3.2 合作博弈的特征第37-38页
        3.3.3 合作博弈的形式第38页
        3.3.4 合作博弈的应用领域第38页
    3.4 协同物流理论第38-40页
        3.4.1 协同物流的内涵第38-39页
        3.4.2 协同物流的内容第39页
        3.4.3 协同物流的影响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4.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第42-71页
    4.1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第42-56页
        4.1.1 中国物流业发展历程第42-44页
        4.1.2 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分析第44-46页
        4.1.3 物流市场需求发展状况第46-49页
        4.1.4 物流市场供给状况与特征第49-51页
        4.1.5 物流企业结构分析第51-52页
        4.1.6 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分析第52-54页
        4.1.7 我国物流业区域发展分析第54-56页
    4.2 “十二五规划”期间物流业发展预测第56-64页
        4.2.1 “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物流总额规模预测第56-59页
        4.2.2 “十二五规划”期间物流业增加值预测第59-60页
        4.2.3 “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物流费用规模预测第60-64页
    4.3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64-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第71-81页
    5.1 中国制造业的分类第71-72页
    5.2 中国制造业总体状况第72-76页
    5.3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第76-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6.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协调度以及“双业联动”的机理分析第81-95页
    6.1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协调度分析第81-86页
        6.1.1 灰色关联模型测算过程第81-83页
        6.1.2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关联度与协调度分析第83-86页
    6.2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的阻碍因素与趋势分析第86-88页
        6.2.1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的阻碍因素第86-87页
        6.2.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趋势第87-88页
    6.3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第88-94页
        6.3.1 企业交易成本的视角第88-89页
        6.3.2 资源融合内生机理的视角第89-91页
        6.3.3 制造业的“微笑曲线”的视角第91-92页
        6.3.4 经济群落的视角第92-94页
    6.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7. 宏观层面:“双业联动”钻石模型视角下物流业发展战略第95-116页
    7.1 “双业联动”钻石模型的建立第95-97页
    7.2 “双业联动”钻石模型视角下物流业发展策略思考第97-114页
        7.2.1 物流生产要素第97-99页
        7.2.2 物流需求条件第99-100页
        7.2.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行业第100-103页
        7.2.4 企业结构模式与同业竞争第103-107页
        7.2.5 发展机遇第107-110页
        7.2.6 政府行为第110-114页
    7.3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8. 中观层面:“双业联动”合作博弈模型视角下物流业发展战略第116-126页
    8.1 博弈模型的建立第116-120页
        8.1.1 信息对称情况下,“双业联动”供需双方的合作创新博弈模型第116-117页
        8.1.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双业联动”供需双方的合作创新博弈模型第117-120页
    8.2 模型检验与分析第120-122页
        8.2.1 信息对称情况下,“两业联动”物流供需双方合作博弈模型分析第120-121页
        8.2.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双业联动”供需双方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分析第121-122页
    8.3 战略启示第122-125页
        8.3.1 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第122页
        8.3.2 整合制造业集聚区的物流功能第122-123页
        8.3.3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第123页
        8.3.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任机制第123-124页
        8.3.5 建立双业联动过程中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第124页
        8.3.6 在加强企业合作创新理念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委托——代理”机制第124-125页
    8.4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9. 微观层面:“双业联动”之协同物流与供应链模型视角下物流业发展战略第126-146页
    9.1 协同物流的内涵第126-129页
        9.1.1 协同物流的内涵第126-127页
        9.1.2 协同物流的概念模型第127-129页
    9.2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物流模式的四大类型第129-135页
        9.2.1 体系支持模式第130页
        9.2.2 战略支持模式第130-131页
        9.2.3 战略重塑模式第131-132页
        9.2.4 体系重塑模式第132-133页
        9.2.5 四种协同模式特征比较第133-135页
    9.3 协同物流与供应链模型下的物流业发展战略思考第135-144页
        9.3.1 物流服务的制造业价值链嵌入与协同演进第136-138页
        9.3.2 制造业协同物流的运行——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第138-144页
    9.4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10. “双业联动”战略实践的案例研究第146-167页
    10.1 物流业与汽车制造业联动发展案例研究第146-153页
        10.1.1 联动背景第146-147页
        10.1.2 联动案例梳理第147-152页
        10.1.3 案例启示第152-153页
    10.2 物流业与饮料食品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案例研究第153-158页
        10.2.1 联动背景第153-154页
        10.2.2 中铁快运与西藏冰川5100矿泉水的联动案例第154-157页
        10.2.3 案例启示第157-158页
    10.3 物流业与日化行业联动发展的案例研究第158-162页
        10.3.1 联动背景第158-159页
        10.3.2 上海惠尔物流与上海家化联动发展案例研究第159-161页
        10.3.3 案例启示第161-162页
    10.4 物流业与电器制造业联动发展案例研究第162-165页
        10.4.1 联动背景第162-163页
        10.4.2 格力物流案例分析第163-164页
        10.4.3 案例启发第164-165页
    10.5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11. 研究总结第167-171页
    11.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167-168页
    11.2 论文的创新点第168-170页
    11.3 论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70-171页
附录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79页
致谢第179-18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81-182页
详细摘要第182-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以美国外语/ESL教师为例
下一篇: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分析及其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