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用与政府绩效关联机理研究--基于268个县级政府的实证调查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18-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3-27页 |
1.3.1 总体框架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27-55页 |
2.1 政府信用相关研究 | 第27-41页 |
2.1.1 信用与政府信用的内涵研究 | 第27-31页 |
2.1.2 政府信用缺失成因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6页 |
2.1.3 政府信用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 | 第36-41页 |
2.2 政府绩效相关研究 | 第41-49页 |
2.2.1 绩效与政府绩效的内涵研究 | 第41-42页 |
2.2.2 政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44页 |
2.2.3 政府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 第44-49页 |
2.3 组织信用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49-52页 |
2.4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评论 | 第52-55页 |
2.4.1 以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2.4.3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54-55页 |
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55-75页 |
3.1 一个基于组织信用的组织绩效分析框架 | 第55-57页 |
3.2 政府信用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政府竞争 | 第57-61页 |
3.2.1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兴起 | 第57-59页 |
3.2.2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59-61页 |
3.3 政府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政府信用 | 第61-66页 |
3.4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第66-75页 |
3.4.1 政府信用的维度划分 | 第66-67页 |
3.4.2 政府绩效的维度划分 | 第67-68页 |
3.4.3 假设与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68-75页 |
4 问卷设计与实际测度 | 第75-90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75-78页 |
4.1.1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 第75页 |
4.1.2 政府信用测评量表编制 | 第75-77页 |
4.1.3 政府绩效测评量表编制 | 第77-78页 |
4.2 问卷检验 | 第78-81页 |
4.2.1 政府信用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78-80页 |
4.2.2 政府绩效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80-81页 |
4.3 数据采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1-90页 |
4.3.1 问卷发放的基本情况 | 第82页 |
4.3.2 样本的同源偏差检验 | 第82-84页 |
4.3.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4-90页 |
5 基于统计分析的政府信用与政府绩效关联机理研究 | 第90-117页 |
5.1 典型相关分析 | 第90-92页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2-98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98-111页 |
5.3.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 第98-99页 |
5.3.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 | 第99-101页 |
5.3.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次修正 | 第101-102页 |
5.3.4 结构方程模型的再次修正与确立 | 第102-105页 |
5.3.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05-111页 |
5.4 分地区路径分析 | 第111-117页 |
6 政策建议 | 第117-131页 |
6.1 政府信用的重塑 | 第117-124页 |
6.1.1 以程序公平为重点塑造政府诚信 | 第117-121页 |
6.1.2 以公民参与为重点改善政府善心 | 第121-123页 |
6.1.3 以社会管理为重点提升政府信用能力 | 第123-124页 |
6.2 政府信任的凝聚 | 第124-125页 |
6.3 政府绩效的提升 | 第125-131页 |
6.3.1 政府周边绩效的培育 | 第126-127页 |
6.3.2 政府任务绩效的提高 | 第127-13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6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52-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