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2页 |
1.1 中国葡萄产业概况 | 第16-17页 |
1.1.1 葡萄种植规模及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1.2 葡萄栽培技术和品种 | 第16-17页 |
1.1.3 葡萄产后加工 | 第17页 |
1.2 葡萄生产加工中的废弃物 | 第17-19页 |
1.2.1 气体废弃物 | 第18页 |
1.2.2 液体废弃物 | 第18-19页 |
1.2.3 固体废弃物 | 第19页 |
1.3 固体葡萄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1 原料化和材料化 | 第20页 |
1.3.2 肥料化和基质化 | 第20页 |
1.3.3 饲料化和能源化 | 第20-21页 |
1.4 抗氧化与抗氧化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1.4.1 氧化与抗氧化 | 第21-24页 |
1.4.2 抗氧化测定方法 | 第24-32页 |
1.4.3 植物多酚 | 第32-34页 |
1.5 固体葡萄废弃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现状 | 第34-40页 |
1.5.1 固体葡萄废弃物抗氧化剂的提取方法 | 第34-36页 |
1.5.2 固体葡萄废弃物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1.5.3 固体葡萄废弃物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1.6 本研究简介 | 第40-42页 |
第二章 葡萄冬剪枝条产量估算与基本理化成分分析 | 第42-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42-43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2.2.1 葡萄冬剪枝条产量调查与估算 | 第45-47页 |
2.2.2 葡萄冬剪枝条与其它固体葡萄废弃物产量对比 | 第47-48页 |
2.2.3 葡萄冬剪枝条基本理化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2.2.4 葡萄冬剪枝条与其它固体葡萄废弃物成分对比 | 第50-52页 |
2.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葡萄冬剪枝条抗氧化能力的测评 | 第54-8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4-5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55-59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9-86页 |
3.2.1 不同抗氧化测试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59-61页 |
3.2.2 葡萄冬剪枝条清除人工合成自由基能力 | 第61-65页 |
3.2.3 葡萄冬剪枝条清除活性氧能力 | 第65-77页 |
3.2.4 葡萄冬剪枝条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 第77-80页 |
3.2.5 葡萄冬剪枝条螯合金属离子能力 | 第80-81页 |
3.2.6 葡萄冬剪枝条还原能力 | 第81-83页 |
3.2.7 不同抗氧化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83-86页 |
3.3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钛盐比色(TSS)法测定冬剪枝条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 | 第88-10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88-89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8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7页 |
4.2.1 TSS 法测试抗氧化的可行性及测试参数的确定 | 第89-91页 |
4.2.2 TSS 测试的方法验证 | 第91-93页 |
4.2.3 TSS 法测试葡萄冬剪枝条和标准物质清除 H_2O_2能力 | 第93-95页 |
4.2.4 TSS 法与其它抗氧化测定方法的相关性 | 第95页 |
4.2.5 不同抗氧化测试的方法学比较 | 第95-97页 |
4.3 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冬剪枝条中总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 第100-11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100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100-102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10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5.2.1 葡萄冬剪枝条中的总酚含量 | 第102-104页 |
5.2.2 葡萄冬剪枝条中的总类黄酮含量 | 第104页 |
5.2.3 葡萄冬剪枝条中的总黄烷醇含量 | 第104-105页 |
5.2.4 葡萄冬剪枝条中的总原花青素含量 | 第105-107页 |
5.2.5 葡萄冬剪枝条中的总羟基肉桂酸含量 | 第107-108页 |
5.2.6 多酚总量指标与抗氧化能力间的相关性 | 第108-109页 |
5.3 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切换波长法检测冬剪枝条中的酚类单体 | 第112-12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112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112-113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5页 |
6.2.1 色谱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 第113-116页 |
6.2.2 定性实验 | 第116-117页 |
6.2.3 分析方法的评价与验证 | 第117-120页 |
6.2.4 葡萄冬剪枝条中酚类单体的含量 | 第120-123页 |
6.2.5 葡萄冬剪枝条中酚类单体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 第123-125页 |
6.3 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七章 酚类单体的抗氧化能力及相关构效关系 | 第128-13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29页 |
7.1.1 供试材料 | 第128页 |
7.1.2 研究方法 | 第128-129页 |
7.1.3 数据处理 | 第129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5页 |
7.2.1 不同酚类单体的结构 | 第129-130页 |
7.2.2 简单酚酸的抗氧化能力及构效关系 | 第130-133页 |
7.2.3 多酚类单体的抗氧化能力及构效关系 | 第133-135页 |
7.3 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八章 酚类单体对总抗氧化能力的贡献及单体间的互作效应 | 第138-152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38-139页 |
8.1.1 供试材料 | 第138页 |
8.1.2 研究方法 | 第138-139页 |
8.1.3 数据处理 | 第139页 |
8.2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51页 |
8.2.1 不同酚类单体对总抗氧化能力的贡献 | 第139-142页 |
8.2.2 不同酚类单体间的抗氧化互作效应 | 第142-151页 |
8.3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52-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0页 |
缩略词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