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就业见习工作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青年职业见习制度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1.3.2 访谈法 | 第16页 |
1.3.3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1.1 高校毕业生 | 第17页 |
2.1.2 就业见习 | 第17页 |
2.1.3 见习基地 | 第17页 |
2.1.4 就业见习工作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卓越绩效模式 | 第18-20页 |
2.3 现实依据 | 第20-22页 |
2.3.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 第20-21页 |
2.3.2 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政策 | 第21-22页 |
第3章 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概况 | 第22-30页 |
3.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实施主体及其工作职责 | 第22-23页 |
3.1.1 政府 | 第22页 |
3.1.2 见习基地 | 第22-23页 |
3.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目标 | 第23-24页 |
3.2.1 创建高质量的见习基地 | 第23页 |
3.2.2 促使高校毕业生进行见习 | 第23页 |
3.2.3 促使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 第23-24页 |
3.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原则 | 第24-25页 |
3.3.1 以规章制度为工作依据 | 第24页 |
3.3.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4页 |
3.3.3 任务目标原则 | 第24页 |
3.3.4 分工协作原则 | 第24-25页 |
3.3.5 加强监管原则 | 第25页 |
3.4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过程 | 第25-28页 |
3.4.1 确定见习单位和见习基地 | 第26页 |
3.4.2 组织毕业生进行见习 | 第26-27页 |
3.4.3 对见习生的管理 | 第27-28页 |
3.4.4 监督、考核和鉴定 | 第28页 |
3.5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成效 | 第28-30页 |
第4章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4.1.1 政府方面 | 第30-31页 |
4.1.2 见习基地方面 | 第31-33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4.2.1 对就业见习工作认识不到位 | 第33页 |
4.2.2 政府的“作为”力度不够 | 第33页 |
4.2.3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3-35页 |
第5章 德国“双元制”的做法与启示 | 第35-39页 |
5.1 德国“双元制”青年职业见习简介 | 第35-37页 |
5.1.1 德国“双元制”青年职业见习工作各个主体的职责 | 第35-36页 |
5.1.2 德国“双元制”青年职业见习工作实施的过程 | 第36-37页 |
5.2 德国“双元制”对我们的启示 | 第37-39页 |
5.2.1 完善的法律制度为见习工作提供依据 | 第38页 |
5.2.2 严密的计划和安排为见习工作提供指导 | 第38页 |
5.2.3 严格的监督和考核为见习工作提供保障 | 第38-39页 |
第6章 推进就业见习工作的对策 | 第39-42页 |
6.1 提高对就业见习工作的认识 | 第39页 |
6.1.1 以提高见习生综合能力为基础 | 第39页 |
6.1.2 以促进见习生就业为目标 | 第39页 |
6.2 加大政府的领导作用 | 第39-40页 |
6.2.1 建立政企个人沟通的信息平台 | 第39-40页 |
6.2.2 投入资金到位 | 第40页 |
6.2.3 建立对见习生和见习单位的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 | 第40页 |
6.3 就业见习进校园 | 第40-41页 |
6.4 尽快制定针对就业见习工作的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2-44页 |
7.1 基本研究结论 | 第42页 |
7.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