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 源于个人文化情结及使命感 | 第9页 |
二、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已经势在必行 | 第9-10页 |
三、 小学教育阶段是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国外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关于通过教育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第二章 小学教育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 | 第19-3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涵义 | 第20-21页 |
三、 小学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 第21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多元文化教育 | 第21-22页 |
二、 “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楚雄州小学教育中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政策依据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楚雄彝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概述 | 第24-32页 |
一、 民族历史 | 第25页 |
二、 民族语言和文字 | 第25-26页 |
三、 民族音乐、舞蹈和体育 | 第26-27页 |
四、 民族节庆 | 第27-29页 |
五、 彝族传统饮食 | 第29页 |
六、 彝族传统服饰 | 第29-31页 |
七、 彝族刺绣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楚雄州开发区实验小学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证调查 | 第32-56页 |
第一节 调查方案及实施 | 第32-34页 |
一、 样本的选取 | 第33-34页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4页 |
三、 调查的实施 | 第34页 |
第二节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实施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成果剖析 | 第34-54页 |
一、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34-43页 |
二、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教师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43-50页 |
三、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学校和家长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50-54页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 | 第54-56页 |
一、 缺乏外界的实质性支持 | 第54-55页 |
二、 学校开展活动还缺乏持续性和多样性 | 第55-56页 |
三、 彝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还需强化 | 第56页 |
四、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渠道单一 | 第56页 |
第四章 楚雄州小学教育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施建议 | 第56-67页 |
第一节 学校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应有措施 | 第56-62页 |
一、 完善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组织建设和评价体系 | 第57-58页 |
二、 加强师资培训 | 第58页 |
三、 依托本地实际,开发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 第58-60页 |
四、 构建具有彝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 第60-61页 |
五、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活动 | 第61-62页 |
六、 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合作 | 第62页 |
第二节 政府加强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应有保障 | 第62-67页 |
一、 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 | 第63页 |
二、 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学校评价体系 | 第63-64页 |
三、 加快彝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化资源建设 | 第64页 |
四、 坚持双语教育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A | 第69-71页 |
附录 B | 第71-74页 |
附录 C | 第74-76页 |
附录 D | 第76-77页 |
附录 E | 第77-78页 |
附录 F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