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汉语情态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 第11-15页 |
1.3.1 汉语情态补语本体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泰国学生情态补语对外汉语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其他国家情态补语对外汉语研究 | 第13-14页 |
1.3.4 自己的见解 | 第14-15页 |
2. 泰国学生情态补语的偏误分析 | 第15-39页 |
2.1 语料收集和统计 | 第15-20页 |
2.1.1 问卷调查 | 第15-16页 |
2.1.2 语料库语料收集 | 第16-18页 |
2.1.3 语料搜集结果统计 | 第18-20页 |
2.2 泰国学生汉语情态补语偏误类型 | 第20-39页 |
2.2.1 “得”字情态补语句偏误 | 第20-37页 |
2.2.2 “了”“了个”“得个”的情态补语偏误 | 第37-39页 |
3. 泰国学生产生情态补语偏误的原因 | 第39-42页 |
3.1 泰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39页 |
3.2 社交策略使用程度不高 | 第39-40页 |
3.3 教学和教材的原因 | 第40页 |
3.4 情态补语本身比较复杂 | 第40-42页 |
4. 泰国学生情态补语教学的建议 | 第42-49页 |
4.1 对教学的建议 | 第42-47页 |
4.1.1 加深汉泰语言对比的研究 | 第42-43页 |
4.1.2 提供语言使用环境 | 第43-44页 |
4.1.3 按习得顺序进行教学 | 第44-45页 |
4.1.4 针对泰国学生特点教学 | 第45页 |
4.1.5 鼓励使用情态补语,限制使用回避策略 | 第45-46页 |
4.1.6 具体教学策略,以初级阶段为例 | 第46-47页 |
4.2 对教材的建议 | 第47-49页 |
4.2.1 将情态补语编入初中级阶段教材中 | 第47页 |
4.2.2 规范情态补语语法 | 第47页 |
4.2.3 语法点编写避免简单化和公式化 | 第47-48页 |
4.2.4 有针对性、多样化的课后练习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1 | 第53-55页 |
附录2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