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资料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资料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14页 |
2 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 第14-30页 |
2.1 时间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2.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16-21页 |
2.3 山东省雷暴的时空分布及月平均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 第21-29页 |
2.3.1 雷暴日数及概率分布 | 第21-22页 |
2.3.2 等压面月平均环流形势分析 | 第22-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3 2005 年-2009 年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 第30-48页 |
3.1 山东夏季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合成分析 | 第30-38页 |
3.1.1 低槽天气型 | 第30-33页 |
3.1.2 冷涡天气型 | 第33-35页 |
3.1.3 副高边缘天气型 | 第35-38页 |
3.2 垂直运动分析和启动触发机制分析 | 第38-43页 |
3.2.1 垂直运动分析 | 第38-42页 |
3.2.2 启动触发机制分析 | 第42-43页 |
3.3 表征不稳定形势的指数参量 | 第43-47页 |
3.3.1 K 指数 | 第43-45页 |
3.3.2 TT 总指数 | 第45-46页 |
3.3.3 LI 抬升指数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4 个例分析 | 第48-72页 |
4.1 低槽天气型个例分析 | 第48-55页 |
4.1.1 环流形势分析 | 第48-49页 |
4.1.2 水汽条件分析 | 第49-50页 |
4.1.3 垂直运动分析 | 第50-51页 |
4.1.4 下沉区与天气落区 | 第51-52页 |
4.1.5 不稳定形势分析 | 第52-54页 |
4.1.6 小结 | 第54-55页 |
4.2 冷涡天气型个例分析 | 第55-63页 |
4.2.1 环流形势分析 | 第55-56页 |
4.2.2 水汽条件分析 | 第56-57页 |
4.2.3 垂直运动分析 | 第57-59页 |
4.2.4 下沉区与天气落区 | 第59-60页 |
4.2.5 不稳定形势分析 | 第60-62页 |
4.2.6 小结 | 第62-63页 |
4.3 副高边缘天气型个例分析 | 第63-72页 |
4.3.1 环流形势分析 | 第64-65页 |
4.3.2 水汽条件分析 | 第65页 |
4.3.3 垂直运动分析 | 第65-67页 |
4.3.4 下沉区与天气落区 | 第67-68页 |
4.3.5 不稳定形势分析 | 第68-71页 |
4.3.6 小结 | 第71-72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