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水稻白叶枯病 | 第14-15页 |
1.2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研究 | 第15-17页 |
1.3 植物抗病机制 | 第17-20页 |
1.3.1 植物过敏反应 | 第18-19页 |
1.3.2 系统获得抗性 | 第19-20页 |
1.4 激素 | 第20-23页 |
1.4.1 SA介导的抗病途径 | 第20-21页 |
1.4.2 JA和ET介导的抗病途径 | 第21-22页 |
1.4.3 其他激素介导的抗病途径 | 第22-23页 |
1.5 mCherry可视化标签的筛选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农杆菌介导的Y73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过程 | 第26-27页 |
2.2.2 水稻Y73材料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7页 |
2.2.3 Y73转基因体系的优化及定量PCR分析 | 第27-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2.3.1 Y73和大粒香转基因效率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2.3.2 Y73转基因体系的优化 | 第30-31页 |
2.3.3 Y73中OsMPKs,OsVIP1s和OsPR1s基因在不同共培养温度下的表达差异 | 第31-32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OsRP1L1超表达纯合体的获得及抗性分析 | 第34-50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41页 |
3.2.1 种子的萌发与破休眠 | 第34-35页 |
3.2.2 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并鉴定 | 第35页 |
3.2.3 半定量与定量PCR | 第35-36页 |
3.2.4 凝胶切片与共聚焦观察 | 第36页 |
3.2.5 BiFC相关载体构建 | 第36-37页 |
3.2.6 烟草瞬时表达 | 第37-38页 |
3.2.7 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 第38页 |
3.2.8 激素处理与环境胁迫 | 第38-39页 |
3.2.9 目的蛋白诱导表达 | 第39页 |
3.2.10 SDS-PAGE胶系统的制备与染色 | 第39-40页 |
3.2.11 芯片分析 | 第40-4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1-48页 |
3.3.1 超表达纯合体材料的获得及表型观察 | 第41-42页 |
3.3.2 转基因材料的鉴定 | 第42-43页 |
3.3.3 激素处理与环境胁迫 | 第43-44页 |
3.3.4 OsRP1L1编码蛋白的定位 | 第44-45页 |
3.3.5 抗性分析 | 第45-46页 |
3.3.6 基因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3.3.7 蛋白互作 | 第47页 |
3.3.8 蛋白表达检测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HPT-mCherry融合标签的开发 | 第50-56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2.1 载体构建 | 第50-51页 |
4.2.2 转基因材料的鉴定 | 第51页 |
4.2.3 转基因水稻荧光检测 | 第51页 |
4.2.4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qRT-PCR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3.1 利用融合标签有效筛选阳性愈伤 | 第51-52页 |
4.3.2 利用融合标签鉴定转基因植株 | 第52-54页 |
4.3.3 HPT和mCherry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56页 |
5.3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