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4-6页 |
| TABLE OF CONTENTS | 第6-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一、邪教组织犯罪概述 | 第12-17页 |
| (一) 邪教与邪教组织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二) 邪教组织犯罪的演变趋势 | 第13-14页 |
| 1.国际化趋势 | 第13页 |
| 2.黑社会化趋势 | 第13-14页 |
| 3.种类、手段多样化趋势 | 第14页 |
| 4.年龄、职业与地域跨度扩大趋势 | 第14页 |
| (三) 邪教组织犯罪的形态特征 | 第14-17页 |
| 1.邪教组织教义的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 2.邪教组织结构的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 3.邪教组织生存方式的形态特征 | 第16-17页 |
| 二、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原因分析——个体缺陷对犯罪的影响 | 第17-26页 |
| (一) 人格社会化缺陷 | 第18-21页 |
| (二) 病态人格 | 第21-23页 |
| (三) 精神疾病与智能不足 | 第23-26页 |
| 三、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原因分析——邪教组织对个体心理的利用 | 第26-34页 |
| (一) 组织依赖与互补 | 第26-29页 |
| (二) 心理定势与精神控制 | 第29-31页 |
| (三) 隐形胁迫 | 第31-34页 |
| 四、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控制 | 第34-42页 |
| (一) 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刑事防控 | 第34-36页 |
| 1.刑事防控概述 | 第34页 |
| 2.刑事防控内容 | 第34-36页 |
| (二) 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社会防控 | 第36-38页 |
| 1.社会防控概述 | 第36-37页 |
| 2.社会防控内容 | 第37-38页 |
| (三) 心理学视角下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分类防控 | 第38-42页 |
| 1.分类防控概述 | 第38-39页 |
| 2.分类防控内容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